寒食:不应被遗忘的传统节日,三源起,三趣俗!

儒家藏单 2023-04-04  259



传统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青烟散入五侯家。




你可知,作为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一直到唐代它都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地位亦在清明之上。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它却渐渐地与“上巳节”一同成为了清明节的附属品而被淡忘了。


寒食节,旧时亦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它的时间确立在农历冬至之后的第105天,一般恰好在清明前的一两天。


寒食节最大的特色,顾名思义,就是禁烟火,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在旧时,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皆熄火停灶,祭先人。


寒食


唐朝 孟云卿有诗云: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可见古人寒食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名臣义士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受迫害而流亡它国长达十九年。介之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惜“割股啖君”,佑助重耳。当重耳终于归国继承王位,大举封赏与他一同患难的群臣时,因公务繁忙而不及封赏介子推。后得闻介子推隐居绵山,重耳派人上山邀请归隐的介子推入朝为官,却被介之推拒绝了。为迫其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拒不言禄的介子推竟宁可抱树而死,也不肯下山。悲痛的重耳感念其忠臣之志,便将其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这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是个悲壮的故事,却不一定是真相,据《左传》记载,介子推最终选择归隐绵山,晋文公还将绵山田产封赐给他。






看来寒食节与介子推并无干系。

所以我们继续看看关于寒食节源起的另外两个说法,

或许真相就在其中。



禁说烟


上古时期生火极其不易,然而当时的人们也坚信若寒食这日不禁止烟火,会导致大风冰雹,影响作物的生产。


因此为了保护火种,也为了保证风调雨顺,官府会举办祭祀活动,将燃烧了一年的旧火种,在寒食节这日熄灭,并让百姓们提前准备好冷食,严格执行禁烟令,甚至还有专人查验。

禁火说


禁烟日之后,火种需被重新点燃,古人谓之:“改火”,也叫“请新火”。


当然,改火的目的还在于防止仲春时节的山火。《周礼》有云“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按《周礼·月令》所记载,春季属木德,因而惧火,此时又是火星出现的时节,因此从五行生克的角度说,春季易起火,因此才有了都城中遍街摇木铎禁火的风俗,而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寒食风俗。


祭祖


“一百零五,上坟添土”这便是旧时寒食节的写照。


唐朝诗人王建的《寒食行》便是当时民间祭祀的最生动写照: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不过唐朝之前,寒食节被视为“野祭”,在唐朝后受到官方认同,并得到提倡,渐渐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拜先贤,百姓上坟的季节。


上坟时添土挂纸钱,撒子推燕,蛇盘兔于坟头,再将柳枝或者疙针穿起来,放置到家宅的高处,以此沾先祖德泽。


禁烟冷食


文章开头韩翃的《寒食》便是对唐代禁烟习俗的描写。寒食节当日民间严禁烟火煮食,需待到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燃烧的烛火,先送至王公重臣家中,再一一传到百姓家中。


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这里所说的新火,便是寒食节后新引之火。


一般寒食节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不过也有少数地方沿袭旧制而禁火三天。这期间,不能生明火,因此只能吃干粮和冷食物了。


晋朝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由此可见,古人冷食多以易消化的麦粥、杏粥、饧为主。


斗草


斗草的时节多在端午,不过南方寒食清明即可开始斗百草了。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有香菱斗草的描写了。

所谓的斗草,就是以花草名相对的游戏。


例如红楼梦中

这个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那个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以对答精巧者为胜。


不过斗草也分文斗和武斗。上面的例子便是文斗,比的是谁采的花草种类多,新鲜别致,对答新颖。


而武斗则是比力气,比巧劲,比谁的花草韧性好了。一般就是将两人的花草交叉十字后,然后用力往自己的方向拉,谁的草断,谁就输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