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

祭
奠
敬
组
传
统
孝
道
说起中国人的生死观,从中国几个与死亡相关的节日,便足以看出中国人生死观的一斑。
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小君便已经提出,我们对清明节的祭奠是为慎终追远,在祭奠中追寻我们所传承的血脉和文化的根源,更是让我们体会人生不可重来,进而珍惜当下,让爱与思念延续。而这,正是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
而在中元节,这个传统的鬼节并不似想象中那般阴森可怖。先人为我们设置这些直面生死的节日,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贪恋生而畏惧死,而是为了让逝者归根而生者寻根。正如小君在去年中元节的文章中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来处,才会坦然面对自己的归处。”对于中国人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存在与爱的延续方式。唯有爱与传承才能让生命不灭不熄。
其实从古至今,在国人的心中,死亡并不是阴森可怖的,甚至还有几分浪漫与温情。

古人以阴阳来划分这世间万事万物,包括生死。因此,活人生存的世界叫做阳间而,而死人去往的世界叫做阴间。对于古人来说,死亡只是化为另一种存的方式罢了,称之为鬼。《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可见,古人亦是用一种相当坦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死。
当我们知道我们最尊敬,最深爱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终将前往那另一世界时,死亡与鬼神便不再那么可怖,反而有了几分亲切感。因此古人重生,亦重死。《礼乐·礼记》中有云:“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这这便是佛教尚未传入中原,且道教尚未兴起前,古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足以见证中华文化中最为传统的生死观。
而这样的生死观显然也影响儒家对生死的态度,因此早期的儒家亦是重生亦重死。只不过孔老夫子秉承着一个理性学者的眼光来看待人之生死,对于生存的当下是我们我能努力把握的,因此孔子提倡把握眼前的一切,但对于生存着的人们难以探究的死亡世界并不建议付诸过多的关注,便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之说。对于孔子来说,当死亡不可避免亦不可探究时,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来创造一定的成就,来实现生存的价值。
然而不轻易言死并不能说明儒家不重视死亡。只不过从儒家的角度来说,唯有在生存的时候充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才能让死亡成为不朽。对于小君来说,这也是一种重视死亡的角度。


而从这种重生亦重死的态度中,孔子的生死观中亦有其超越死亡的一面。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当我们可以从容平和的去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去追求更高于生死的一切。正如王阳明所言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死的从容和超越。
而正是这种坦然从容面度死亡的生死观,让历史上忠义之士在面对个人私利和民族大义的时候,可以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超越死亡。
在坦然面对生死的观念面前。
我们可以选择活得其所,
亦可以选择死得其所。
毕竟,
在这世上,
有些人一生虽短暂,却足以让人铭记,千秋万世。
而有些人,
一生虽漫长,却早已泯然于历史的长河中。
【完】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