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中的“义”字,竟源自于古人对羊的崇拜

儒家藏单 2025-07-31  2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说起“仁义礼智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儒家将此作为“五常”。当然这“五常”不是我们如今常说的联合国的“五常”五大善人,而是儒家奉以为最基础的道德基准,亦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然而知道“五常”容易,理解它们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困难,除了其中的“义”字。毕竟其他四常都有具体内容指代,例如“仁”是爱人,“礼”是礼仪和规矩,“智”是知识与智慧,“信”则是诚信。那么“义”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指代和范围,若考据经典,最明确的概念便是一个“义者宜也。”,这么说来,意思便是:遵循适当的行为规范就是义,那么什么是适当的行为规范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规则与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那么如今我们又该遵循怎样的“义”呢?


其实,小君认为要说清楚这个“义”字,或许要从追溯这个“义”字的源头开始。

“义”字由“義”字简化而来。拆开便是“羊”与“我”两字。小君发现,古人与美好挂钩的字多与“羊”有关,例如,“美”是“羊大为美”,“善”则是众口称赞羊大而美,而“羊”与“鱼”亦组成了“鲜”字。那么“義”字从“羊”部,是不是也与羊相关呢?小君认为那是必须得。


古人为何喜爱羊呢?因为羊肉鲜美且营养价值极高,因此是古人相当重要的食物来源,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农耕时代,羊是是人们生存的保障之一,因此羊对于人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相当有用。


且羊在古人眼中亦是美德的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便曾经解释:“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可见,在董仲舒眼中,羊亦具备了“仁、义、礼、孝”的美德。


那么在这些美德中,“仁”对应的是“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简单说就是他虽有好勇斗狠的能力,却依旧温和柔顺,与人为善,这便是“仁”的体现,“礼”和“孝”则体现在“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说的便是羊羔跪着接受母乳喂养的行为,后人称之为“跪乳”,与“乌鸦反哺”一样是经典的体现孝道的词汇。


那么与 “义”相对的便是“执之不鸣,杀之不啼”。见过杀鸡宰猪的人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大部分动物在被宰杀时都会奋力挣扎,声嘶力竭。但羊在面对屠刀的时候却是不挣扎,不嘶鸣,颇有坦然就义的气概。因此,古人从羊的这种特性中看到了为道义献身的牺牲精神。

且羊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群居社会性的生物。别看如今我们是似乎已经可以征服自然,主宰地球。但在人类文明初期,我们也如同羊群一样,唯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繁衍壮大。


因此,古人之所以崇拜羊,且以羊为图腾,并将最美好的字眼都献给温顺的羔羊,自然作为人最美好的品质亦是以羊为鉴,那就是“義”。


“義”字从羊,从我,而则个“我”字并不是如今代表自己“我”字,而是一种兵器。因此“義”字如今大体可以看做具有羊一般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包括具有为群体、众人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又具备仁善,且知恩图报的美德,又有战士一般的威仪。对于儒家来说,这何尝不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呢。


当然,今天我们所说的不过是“义”最初始的意义,随着儒家的发展,“义”又具有了“道义”的含义,且与“利”逐渐的对立了起来。不过,由于篇幅所限,关于何谓“道义”我们在之后的文章再继续聊哦。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