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儒家的爱,是基于人性的有等差的爱。其底层逻辑其实便是以直相报,其表现形式便是知恩图报。
所谓以直相抱便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当人有恩于我们的时候,滴水之恩当有权相报;但若有人伤害了我们,那么我们也将以正当的方式对等反击。其实由此还可引申出一点,有恩报恩,有怨报直,那么若无恩无怨,则只需寻常待之便可,这其实也是儒家有等差的爱的一种体现。
所以儒家为何强调对父母要“孝”,因为若没有父母的生身养育,我们就无法存于这世间。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父母的恩情大过这世间所有人,因此我们也需要对父母报以这世间最隆重诚挚的感恩,这便是孝。
可见孝,在儒家看来不单单是作为子女的一种义务,亦是一种知恩图报,是一种发自内心,存在于天性的感恩,亦是一种报恩的行为。因此,儒家不单单提倡父母在世要孝敬,父母去世之后,还需守孝三年。

在历史上大部分朝代公务员都有丁忧制度,所谓的丁忧便是父母去世,官员需要回家服丧三年以尽孝心。这三年官员官员不能离家参与政务,但朝廷依旧发给俸禄。当然,守孝三年亦是表达一种文化。父母如天地,守孝不仅是形式,更核心是借机反省沉淀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但若从仕途角度考虑,在职场上升期离开权力中枢三年,确实前途难卜,而有时候朝堂也因为某些原因离不开某人,因此皇帝便会下旨挽留。但往往被帝王夺情挽留并最终留下来的人,并不会因此证明自己的重要性而被同僚敬仰,反而将会成为自己人生的污点。如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此时张居正的改革进行了五年,正是推行吃紧的时候,若是他离开权力中枢三年,那么新政极有可能失败。于是,支持新政的官员便提议万历皇帝下旨夺情挽留,于是三道旨意留下了张居正,自此也成为了张居正人生最大的污点。
其实,当年孔子早就对守丧三年是否合理发表过意见了。
宰我曾和孔子说,他觉得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太长,其实第一年就够了。孔子便直接问他:“这三年吃香的喝辣的,锦衣玉服你能安心?”宰我很老实的回答:“安心。”孔子便讥讽他道:“君子守丧,面对美食不觉得香甜,听闻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都觉得不舒服,所以才不那么做。既然你觉得安心,那你就做吧。”说着孔子气呼呼的就走了。之后孔子越想越气,还跟其他弟子吐槽说:“宰我真是不仁。小孩子生下来直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他宰我对父母的爱都不值三年吗。”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法亦是一种知恩图报观。孔子认为幼年父母辛劳三年才能让孩子安然离开怀抱,因此父母离世三年的哀思应是人之常情。因此,守孝亦是守住为人的底线,父母 如此大的恩情都不愿回报,这样的人又怎能称得上仁义呢。
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古人往往也以孝道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行。就如同在三国时期的毕谌是曹操部下的官员,在父母及亲人被张邈挟持时,曾向曹操表明自己并无二心,让曹老板感动涕零。不想,转头毕谌就逃回东平了。直到吕布被破,曹操才又擒回毕谌。当所有人都为毕谌的命运担忧时,曹操却说:“他既然能孝顺她的亲人,自然也会忠于君主的,这样的人正是我所求的。”于是,毕谌非但没有收到责罚,反而被任命为鲁国相。
可见,古人认为一个孝顺的人,必然是个有仁义,知恩图报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坏到哪里去。
但若是一个奸臣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那这个人真的是个奸臣么?或者是历史上对他有什么误解呢?由于篇幅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回继续聊哦。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