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想问,若见了路边老人摔倒,你敢扶么?若见了有人借酒行凶,你敢救么?估摸着很多人心中想救,又觉力不从心吧。因为这年头,善良的成本太高了。
然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坏人总会借着好人的善意来伤害好人,慢慢的自然好人也就退缩了,善良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了。这并非人心不古,只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从古至今,善恶本就对立,恶人总会挖空心思消磨着向善之人的心罢了。
所以,对于小君来说,善良的成本变高了,不代表了人就不能向善做好事,只不过更需要带着智慧行善罢了。
善良需要智慧,做好事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当下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唯有将善良与智慧完美结合,才能完美的行善心,尽己力。否则,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善意,鲁莽行事,别说好事做不成,说不定一番好心还做成了坏事,甚至将自己都给搭上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子路在鲁国蒲县为官,恰逢朝廷征召当地百姓开凿运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心怀仁义之念,见那河渠工程工期短,任务重,百姓们每日加班加点赶工异常辛苦,却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善良的子路最是看不惯百姓们受苦了,心想若老师在此,定然也会行善意体恤民众们的,于是便用自己的俸禄购买了粮食熬成粥,施发给劳作的百姓们。
不料,孔子知道了这件事竟让子贡去砸了施粥的锅,并将子路叫来训了一顿。子路自然是相当委屈,毕竟孔子平日总教导弟子们仁者爱人。孔子无奈,只得教导他,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行为规则。封建时代,民心便是诸侯的资本。若是乡里寻常富户发善心施粥也就罢了。但毕竟子路是孔子学生,名满天下,且又在鲁国为官,这个身份对于诸侯来说可谓是相当敏感。尤其是在春秋那礼崩乐坏的时代,子弑父,臣弑君之人伦悲剧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君臣之间早已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更存在着相互提防的竞争关系。
此时,以子路的身份,行施粥之事,懂子路的人知他不过单纯行善心罢了,但不懂子路的人自然会担心他这是有意邀买人心,作为子路的顶头上司鲁公自然会担心他是否有异心欲行不轨了。
这么一来,单纯意见施粥之事,本是好意搞不好反而害了当地百姓,还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岂不就是将好事做成了坏事么。无怪乎孔子那么生气。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亦以孔子之口教育他的学生颜回道:“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古时候的高人在帮助别人之前都要先充实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如果自己的根基都还不稳,就想着去教育暴君,甚至除暴安良,那不过是白白搭上自己的前程和性命罢了。
因此,行善之前首先量力而行,用智慧,讲方法这样才能既将好事给做了,还宣扬了善意。这样子,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秉持自己的善心来做好事。
否则,只凭一腔热血鲁莽行事,不单单可能将好事做成了坏事,甚至还搭上自己,那么这将让更多心怀善意的人不敢仗义行善,这岂不是间接的让善良的门槛变得更高了么?
毕竟善良初心是帮助他人。但如果所谓的帮助没有起到作用或者反作用,那么就是帮倒忙。所以善良还需要智慧才有可能达到至善的效用。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