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他就提出了“君害论”,还认为“君需为民服务”

儒家藏单 2024-09-26  123

朱熹之所以会被误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有一定的责任。

 

毕竟,黄宗羲将朱熹的原话“饮食,天理也;夫妻,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浓缩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六字纲领,而这也简洁的概括了朱熹的理学思想。只不过,汉字独有的模糊性,使得简略的语言让人有了更多的遐想空间,于是这简约的六个字,成了朱熹不近人情束缚人性的罪证。

 

其实,对于黄宗羲来说,他也并非有意扭曲朱熹的意思,只不过他实在看不上朱熹的理学观念。对于他来说,理学理学虚无,且毫无价值,因此在他自己的著作《宋元学案》中不屑于对朱熹的理学过多阐述因此简约一笔带过,谁曾想后人读书大多不求甚解,相信因“存天理,灭人欲”而厌恶朱熹的人,大多没有认真读过朱熹的原话吧。

 

说起黄宗羲,可谓是明清思想界一大牛人。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被尊称为“清初三先生”。但若要论明代最有现代眼光的思想家,一者是向孔子开炮的李贽,另一人就是向皇帝开炮的黄宗羲了。

 

 

 

其实,儒家一直有“民贵君轻”的说法,孟子的一句:“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差点让朱元璋将亚圣逐出文庙并禁绝孟子思想,好在朝臣和天下读书人群情汹涌,使得朱元璋不得不退而亲自动手删定了《孟子节文》作为科考的教材。

 

然而,理学盛行后,君臣关系进一步成为了天理,系统性地禁锢了当时人们的心理。但黄宗羲却在此时,提出了:“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并坚信:“一切专制君主,都是独夫民贼,“天下大害”,制度所致,概莫能外。”

 

自从汉儒打造“君权受命于天”这个概念后,“君权神授”作为就是权利逻辑的闭环,早已被普遍接受为天经地义的事了,但黄宗羲却独具超前意识的提出了“君王的出现,只是人类公共事务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天命。”的观点。这从根本上破除了君权的合法性,以此全面的抨击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抨击封建制度方面,黄宗羲走得比孟子更远,更彻底。他提出的“君害论”连同孟子以来的民本思想都一同否认了。

 

 

 

若说孟子所倡导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同时也是倡导有道明君而反对暴君。但在黄宗毅看来,夏商周三代之后的所有帝王,不管荒淫暴戾的君王,还是秦王汉武、唐宗宋祖这般有道君王,都是“天下大害”的根源。

 

因为,在他看来,三代之后的国家是帝王的一人之产业,君权不过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由此,黄宗羲提出了:“天下利害之权,在民不在君、君须为民服务。”

 

以现代人的认知来看,在那个帝王掌控了天下权柄的时代黄宗羲提出的这些观点相当的富有远见,极具前瞻性,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黄宗羲的观点可谓相当惊世骇俗。但这些思想也为中国民族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便将黄宗羲的作品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亦是受到了黄宗羲的启迪。

 

那么,黄宗羲为何能有这般超前的远见呢?或许与他的所处的时代和经历有关。篇幅所限,黄宗羲的生平,小君将在下一篇与大家一同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