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的茶叶蛋<<<<<
还记得早几年台湾的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曾在综艺节目中说“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我们贡献了一个经年不衰的梗。
可以说高志斌的茶叶蛋梗和台湾“名嘴”黄世聪的榨菜梗成了弯弯井底蛙的最真实写照。也难怪当初新加坡总理夫人在脸书上PO出的“绿蛙”图片引起国内网友的共鸣,纷纷赞何晶这“笋”太高级。
不不过,事后精明的黄世聪毕竟赚到一箱涪陵榨菜,相对来说高志斌就有点惨了。2019年一度因为岛内蛋价涨幅太高,使得台湾人都几乎买不到茶叶蛋了。
看吧,叫嚣着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台湾,竟然也吃不到蛋了。而鸡蛋短缺对于台湾的茶叶蛋市场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事儿让台湾的媒体很是操心,毕竟有“茶叶蛋梗”在前,这事对台湾人来说还是相当打脸的。再加上,台湾人对于茶叶蛋还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的。
台湾的茶叶蛋普及于50年代。当国民党退守台湾岛后,也为台湾带来了各地的风味,而茶叶蛋就是最接地气、受欢迎的小吃之一。渐渐的,茶叶蛋在台湾占据了车站,景区等各类商圈,连日本舶来的7-11便利店若没有茶叶蛋,都不好意思说说自己贴心接地气了。
数十年的发展中,台湾诞生了好几个著名的茶叶蛋商家,最有名的当属经营了60年的日月潭宣光寺的阿婆茶叶蛋了。阿婆家的茶叶蛋以用料地道,功夫到家出名,它吸引的不单单是慕名而来的岛内客户,还有来自大陆的观光客。因此她家的茶叶蛋在两岸知名度都相当的高。
除了阿婆家的茶叶蛋,头城镇的将军茶叶蛋和台南的所长茶叶蛋也是台湾人日常喜欢打卡的所在。
对于台湾人来说,茶叶蛋就好比沙县的便面扁肉、兰州的拉面和老北京的炸酱面一般。是他们日常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只不过,不管台湾的文化或是血脉传承,终究根源还在大陆,因此这小小的一颗茶叶蛋追根朔源,也是源自于中华的传统美食文化。
PRACTICE IN TROUBLE
据传,茶叶与蛋结缘最早的习俗来自于明代的苏杭地区。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曾在他的作品《西湖浏览志》中提到,当时苏杭地区有个习俗,每每到了立夏时节,人们总会向邻居讨要些陈年的老茶来熬制“七家茶”给家中的小孩子喝。估计,这是旧时传统的防暑降温的习惯了。只不过初夏时节鸡蛋的产量往往较平时更高,在没有很好的存储条件的情况下,人们便将鸡蛋跟那茶叶熬煮到一起吃掉,既清凉又营养,还别有一番风味。渐渐的,这熬制茶叶蛋的习惯就这么保留下来,并传播开来了。
只是这始于明朝,来自民间的茶叶蛋到了清朝时期,竟摇身一变成了清宫中的奢侈品。
乾隆某次朝中早会时曾关怀大学士汪由敦是否吃过早餐了。汪大学士随口说吃了四个茶叶蛋,竟将乾隆也震住了,乾隆惊讶地问:“你居然一顿早餐就花了四十两银子?”汪大学士这才想起,皇上并不知民间物价,估摸着哪个内官管事的又虚报物价了。但是这事也不好直接向皇上戳破啊,只好含糊道“臣吃的是外面普通的便宜货啊,哪敢跟皇上您吃的精选名茶熬制的茶叶蛋相比啊。”这事儿才这么揭过了,却也把这位老学士吓出一身冷汗。
在清光绪时期,宫廷中茶叶蛋的价格已经被哄抬到一颗三、四十两银子了。这等奢侈品茶叶蛋连当时的皇帝都不太舍得吃,自然也不便更是不敢戳破个中缘由了。因此,每每皇帝问起,大多都识时务的敷衍过去。即便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在皇帝问起时,也只能无奈地解释“我也只能在祭祀大典时才偶尔吃吃,平时都不敢吃。”
估摸着在清代敢明目张胆炫富的也只有大文豪袁牧了,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鸡蛋百个,用盐以亮,粗茶叶煮,两支线香为度。如蛋五十个,只用五钱盐,照数加减,可做点心。”
不知道清代的皇帝们见他这般炫富有何感想。
也难怪台湾人总觉得我们吃不起茶叶蛋了,小约估摸着弯弯对大陆的认知,或许还停留在百多年前吧。认知这般停滞落后,也难怪曾经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人都嘲笑弯弯们是那留在井底的“箭毒蛙”了。
一蛋值千金
v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