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捞兄小能手”?还是兄长一生的支柱!

儒家藏单 2024-03-22  25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说起唐宋八大家,估摸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老苏一家就占了三个名额,号称三苏。


但如今提起三苏,最有话题度的必须是苏轼了,当年连宋神宗都骄傲的得瑟称:“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亲自下场为这场文坛世纪之争站台,可见苏轼的粉丝不分时代更是不分身份。


然而世人却称,苏轼虽官场不如意,却能人生得意,皆赖他的冤种弟弟苏辙一生鼎力“捞兄”。兄友弟恭之名久了,人们不禁好奇,三苏之中,苏轼才名自不必多言,兄弟俩的父亲苏洵也以一篇《六国论》跻身高中语文必背课文之一。至于苏辙的诗文就……似乎让人没有什么印象了。


会有此印象,毕竟还在于兄弟俩的文章风格相差太大。作为豪放洒脱的情感大V式的苏轼,让人耳熟能详的诗文多平易优美又接地气,还充满了烟火气息,很显然死忠粉丝自然就多了。


但苏辙的文章多着眼时弊政题很显然属于《半月谈》、《求是》类社论刊物的深耕作者,赛道和受众都不相同嘛。


2024.3.22
 
苏辙
 
兄友弟恭

当能入选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其才华连宋仁宗都为之折服,科考时在得知他生病后,仁宗还特地为他延期考试。此举仁宗不悔反庆幸地向皇后得瑟说:这次殿试收获不小,给孙后辈物色了两个宰相之才。于苏家来说,确是成全了苏轼、苏辙两兄弟同中进士、同过殿试的一门双学霸之名。


苏家兄弟的性情,或许能从老父亲苏洵为兄弟俩取名的初衷窥出端倪。


苏轼之“轼”字乃“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看似没有用处,去掉“轼”后车就不再完整了。”此乃提醒苏轼收敛锋芒。


苏辙之“辙”字则是“是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天下车马莫不遵循车辙而行,辙虽谈不上功劳,但如果车翻马毙,辙也不会有罪过,能够在祸福之间安稳处之。”以此喻苏辙个性之沉稳内敛,低调务实。


当兄弟俩一同进入官场后,于是就要上演经典的捞“兄”大戏了么?其实不然。


历史上苏轼的情商不高导致官职一贬再贬乃尽人皆知,只不过传说中“沉稳实干”的弟弟苏辙实际上也是个“苏怼怼”。


当年苏门两进士的那场科考中,宋仁宗的考题是让大家给皇帝提意见。苏辙的考场小文章给宋仁宗列出了四大黑料:摆烂、好色、奢侈、摸鱼,直接给仁宗的岗位表现评了个差评。




写完这满纸“大逆不道”后,苏辙自知肯定落榜,便收拾行囊准备回老家了。好在宋神宗素来宽仁且爱才,才有了之后,为惜才而推迟考试,打造出苏门双学霸的佳话。


但进入官场后的苏辙虽不似苏轼那么牢骚嘴炮,却也因直言不讳得罪上峰而遭贬谪。但此事也跟新旧党政相关。


话说初入官场苏辙就受王安石垂青而入变法核心人群,但一到变法准备落地时,苏辙却发现这新法案怎么看都有问题,便以一篇《制置三司条例论事状》来否认新法,这便触了神宗逆鳞而遭一路贬谪。


这么说来,当年乌台诗案实际上捞苏轼的人其实是宫中的曹太后、前辈司马光和政敌王安石。


然而在狱中的苏轼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便买通狱卒将临终遗言带给了苏辙。诗文字字真情,句句肺腑: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泪奔之际抬手便将诗文转发宋神宗,并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官职换兄长一命。只是,此时贬谪中的苏辙官职着实不高,不过本就不欲杀苏轼的神宗还是送给了这对情深兄弟一份顺水人情,将苏轼贬谪黄州,放其一条生路,但受牵连的苏辙再次被贬。


黄州之行,苏轼轻身上路,而苏辙则带着苏轼一家和自家老幼妇孺一同上路,为此苏辙早已债台高筑。


当苏轼在官场中起起落落,化身美食旅拍博主时,苏辙却也在官场起起落落中为拉扯十个儿女,供养两家老幼而奋斗,不时还得接济月光兄长。最终还是苏辙倾其所有才得以安排苏轼一家老小随苏轼前往谪放地。


史实虽不似段子那般充满戏剧性,但即便不是捞“兄”小能手的苏辙,却是苏轼一生最坚定的精神和经济支柱。


无怪乎,苏轼一生诗词提及弟弟“子由”的诗词多大100多首。


兄弟情深至此,又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兄弟二人诠释中华文化儒家文化中核心五伦之一兄弟的生命情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兄弟二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楷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