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飞檐,勾勒一方天地!

名家藏单 2025-05-16  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中国建筑独特的美在于其精巧的结构和布局,亦在于其追求细节美轮美奂,即便是一片瓦当,一块雀替,一个飞檐,无不细究着极致的美,和国人独有的情怀。而这其中,最显眼处便是那昂扬的飞檐。


“如践斯翼,如晕斯飞”


这便是《诗经》对飞檐的描写。其轻盈活泼,展翅若飞,的形态让建筑多了几分栩栩如生、赏心悦目之美,而这也是我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飞檐又称飞檐斗角,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转角处的四角翘伸,型如飞鸟展翅或是祥龙飞天,极其灵动。且飞檐让建筑增加的向上飞跃的动感,呈现出一种托举于云间的视觉感,使得层层叠叠古典建筑群更多了几分磅礴气势和节律感。但中国的建筑多讲究审美与功用并存,因此飞檐的作用除了美观外,还用方便建筑雨天排水,雪天减少鸡血负担,以及增加建筑的采光面积,甚至他还具备稳固屋顶结构的作用。


可见,飞檐是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他的形制和风格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着。



由《诗经·小雅·斯干》中的诗句,我们便可推知在先秦时期便有飞檐的存在了。但年代久远,我们如今已经很难知道先秦时期建筑真貌,好在汉代遗留的许多壁画和画像石甚至墓葬的风格都能让我们看到最久远时代的飞檐形貌。


据传汉代飞檐最早源于:“门阙”的修建。“门阙”是汉代建筑群在路口的重要部分,一般由石雕和木结构建造,多建在帝王陵寝和进宗教建筑中。“门阙”上使用的便是汉代常见的“重屋”式屋顶,这是为了防止梁柱因雨水的冲刷而遭到侵蚀所构造的保护措施。但梁柱是受到了保护,但房子的采光却因此受到了影响。


为了解决采访问题,东汉时期便发展为将屋顶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坡度增加,而下部分坡度减小,构成两段折形的屋顶,既解决了采光问题,还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辉煌壮丽。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此时传统建筑的屋顶在结合处多了折角构造,在屋顶处用了几段折线来构连屋面,使得屋面的轮廓更趋于柔和。而这缓和的曲面便使屋顶产生了举折的形态,由此逐渐发展为飞檐的形态。






飞檐大幅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陈列在河南博物馆的隋代陶屋便可看出飞檐的明显特征。其实飞檐的发展主要源于建筑中橼子的不断完善。飞檐的构造便来自于橼子排列方式和长度变化。飞檐的逐渐舒展,便是橼之的结构逐渐由平行排列转化为扇形排列而转变而来的。隋唐时期,随着建筑工艺的发展,飞檐也逐渐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而到了北宋时期则基本趋于成熟,飞檐与屋顶的形态越发优美,且更显复杂了。


时至明代,建筑的样式和构造趋于规范化,使得明代的建筑式样更显复杂且宏大雄伟。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建筑整体手里性能优化,施工更为简便化,而斗拱也逐渐成为装饰性的构建使得明代飞檐形态更为优雅。再加上琉璃瓦的使用,使得明代飞檐更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性能。


清代的建筑则更加崇尚精巧、细致和装饰性。此时的建筑也有了明显的话南北方的区别。江南特色的建筑群更为精巧密集,相对狭窄的庭院,使得飞檐的幅度相对收窄,但屋顶坡度明显增大,而飞檐的弧度也明显更为飞扬。飞檐中增多了彩绘雕刻,更显精巧富丽。北方的宫廷建筑,飞檐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平面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外橼呈圆橼状,排列出强烈的辐射感,更显磅礴气势。


一角飞檐,勾勒一方天地,其优美的姿态因“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实用性需求而被古人们不断地改造发展,同时又因地质地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而拥有了权利、富贵、吉祥的精神寄托,进而发展出了功能与审美并存的独特魅力,让飞檐艺术在传统建筑中代代相传。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