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瓦当,俗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古代建筑的瓦分板瓦和筒瓦两种,各有不同的功用。在建造屋顶时,先以宽大的板瓦顺次由屋脊排列至檐前,再用弧度大且宽度较窄的筒瓦覆扣在板瓦与板瓦之间的纵向接缝上,在接近屋檐的前端下垂的那块半圆或是圆形的部分,称为瓦当。
古人训“当”为“底”, 因为瓦当居于最末是众瓦之底。“当”亦可为“挡”抵挡雨淋日晒,只为保护椽头免受风雨侵袭,且他还有防水、排水的作用,以此延长建筑寿命,可以说作用相当重要。

说起瓦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其时,建筑文明初现于东方大地,瓦当的雏形也在那个时候出现。而瓦当技术的成熟则要到1000年后的西周时期了。目前成规模发现的最早的成形瓦当出在陕西扶风岐山县内的周原遗址。
到了战国时期,瓦当的使用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此时七雄各霸一方,各国皆有自己独特的瓦当艺术,如齐国的树木纹、燕国的饕餮纹、秦国的云纹等都是当时别具一格的瓦当纹理。不过此时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俗称半规瓦,直到秦代瓦当才开始发展为完整的圆形。
秦代时期的瓦当以云纹、葵纹、网纹为主流图案,但总体来说取材还是相当广泛的,山峰云气、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皆有,且图案相当写实生动。
汉代,可谓是瓦当工艺的鼎盛时期,此时瓦当的做工相当精细,取材亦是相当宽泛,鸟兽花草外,四神云纹外,还兴起了古朴的文字瓦当。汉代的文字瓦当多是小篆字体,布局相当考究,内容则多以四字吉祥语为主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等,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东汉之后的瓦当就越变越小了,逐渐走下巅峰了。小君估摸着东汉之后的古典建筑技术不断地提高,瓦当的实用价值已经不似之前那么重要了,但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佛教在华夏的兴盛,魏晋之后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逐渐多了起来,并成为了魏晋到宋代的主流题材。但宋元时代后,兽面纹逐渐成了新潮流,到了明清时期则以蟠龙纹瓦当为主了。
但隋唐之后,瓦当又迎来了一波材质的更迭。琉璃瓦当是在唐朝出现,相当符合唐朝富丽华美的气象。而宋元明清后,金属瓦当又逐渐的兴起了。
瓦当,原本作为建筑上的必需品,却在中华文化的加持下,逐渐成为实用与艺术价值并存的文物。它不但是完美地将绘画、工艺和雕刻各种传统技艺完美融合的艺术,也是在建筑史上将实用性与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而今,它那古朴的材质和精致的纹理,记录并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