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生活,超脱于生活,如意纹里的发展

名家藏单 2025-05-12  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物之美,离不开纹样的修饰。


不同的文化,亦有自己的纹样特色。如西方的纹章,东方的纹样,都凝炼着不同文化的审美品位和美好意愿。瑞兽祥禽,花草藤蔓,皆来自于自然,取材于生活,最终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成为文化审美的标志。


就如同中式纹理中最常见的如意纹,便是来自于对吉祥平安的美好期待。


在中国其他传统纹理中,如意纹样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类似于祥云雷纹,藤蔓花卉或是瑞兽珍禽演化而来的纹理,原型多取材于自然,而如意的原型确是对特殊造物的模仿。


所谓如意,在历史上比较普遍的认识,就是如今的“不求人”。这是一种瘙痒用器具,如今多用竹木制作,模拟成手指形状,用于对背上手指难以触及的痒处进行抓挠。古人亦称之为瘙杖。


这么解释似乎有俗,但由于他在古人的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备受各个阶层的喜爱,即可点缀烟火之室,又可居庙堂之高,久而久之雅俗之称皆有,但最终还是雅俗共赏,又吉祥美好的“如意”之称胜出。





其材质也由于使用的阶层不同而不同。寻常人家所用的一般就是造型简约而注重实用价值的竹木如意;文人雅士则多好以骨、角或是陶瓷烧制如意;皇家贵族则更喜欢以金、玉制作如意,更显奢华富贵。


至于如意的来历亦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者就是以上说到的瘙痒器具,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者是印度的佛教的法器,称“阿那律”,意思为“无灭”,后来亦被称为“如意”。


至于哪种说法更为准确,小君其实是比较支持第一种,毕竟年代更为久远,也更符合物品的出现最开始都来源于生活需求的说法。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物品都会融入更多的特征,产生更多的意义。因此小君估摸着本土的挠痒器具随着两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因此结合佛教法器“阿那律”,形制和含以上皆发生了扩展和变化也是相当有可能的。毕竟作为器具的“如意”后期也融入笏板和节杖的特征。


而作为纹理的如意纹一样有着不同的源起来历。


它最早的来历或许源起于先秦时期的云雷纹。商周的青铜器上常见的双螺旋心心结构图案就颇有如意纹样的大致形态了,而云雷纹理则有着如意雏形的形态了。




到了汉代,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当时所流行的云气如意纹结合佛教文化特色,便衍生出了更具抽象特色如意纹样,而越来越受普遍的喜爱。


魏晋时期是如意纹样空前发展的时期,此时的如意纹样多以卷草为主题形态。而佛教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如意纹理的形态则更趋于圆润饱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此时的如意在原本心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鸟兽花草而祥瑞纹理,并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然而如意的纹样依旧不断在融合与发展变化中直到元朝,受阿拉伯文化地区文化的影响,如意的形状变得更加的复杂且多元化,但时至此时如意纹样才以程式化的形象固定了下来,甚至出现了新的排列方式而被应用到不同的修饰领域上。


明清时期如意形象在基本框架下被赋予了更多元化的特色,如祥云、灵芝、心型等各种如意形态。且应用范围更为广泛,被组合应用到生活的额方方面面中,如如服饰、建筑、器皿等,都可见到如意纹样的身影,以此表达美好的祝福。


而如今如意纹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纹理而被人们所喜爱,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延续。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