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馆】一位高僧告诉白居易:佛法并不高深,精髓就八个字

原创藏单 2022-11-02  1292

现代人对佛法常有两种偏见:一种认为佛法无所不能,上到科学研究,下到 生活起居,都认为跟佛法有关系;第二种认为佛法是迷信,甚至百无一用。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更好的看待和理解佛法呢?君寅觉得有一则典故,精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唐朝有位鸟窠道林禅师,他自幼出家,后成为一代高僧。他的法号由来,非 常有趣:他见山间松林掩映,一棵古树枝繁叶茂,便在树上盖了草庵居住。所以, 人们称他为“鸟窠道林禅师”,又昵称其为:鹊巢和尚。 



一天,大文豪白居易来拜访他,当白居易见到高悬树梢的草舍时,担忧地说: “禅师的处境很危险啊!”结果,道林禅师答:“您的处境更危险。”白居易不解,问: “我是公务员,又深受皇帝重用,怎么会处境危险?"禅师答道:“欲望之火熊熊燃 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明明知道深陷其中却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白居易见禅师佛法修为高深,就问:“那您认为什么是佛法,佛法大意是什 么?” 

道林禅师用《增一阿含经》中的话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白居易顿感失望,他不屑地说:“就这句话啊?三岁小孩都会说。” 

道林禅师说:“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尤如当头一棒的“棒喝”,打退了白居易的骄慢,让他当下深感惭愧,作礼而退。

道林禅师的话,说明佛法重在一个“行”字,而不是鹦鹉学舌。如果只是读了经 书学了道理,而没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证悟”,那就相当于饿人说食,画饼充饥。 举例说明:佛门中有句话叫“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学佛从广结善缘开始,如果我 们读懂了经文,出了门后却仍然对别人横挑眉毛竖挑眼。那扪心自问,算不算是“口 念弥陀心不善”?(算不算佛教里所说的造了“口业”?),那学佛不就是白学了吗?结果:你还是原来的你,学佛就是形式主义。说到且做到,这就是佛教中的 “觉者”,儒家所说的“君子”,道家所说的“圣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中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者 并称华严三圣。文殊和普贤两大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协侍菩萨。文殊菩萨,即 文殊师利菩萨,又称大智菩萨。是智德、正德的象征。普贤菩萨,也称为大行菩 萨,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学了佛法,通过身体力行,融入身心,融入生活学 以致用“解行并重、知行合一”,才是真正领悟到佛法的大意。 


佛眼看众生,就像我们人看蚂蚁:终日忙忙碌碌身心疲惫,不过是为了三餐温饱 蝇头小利,时而喜时而悲,自寻烦恼,实在是好笑又可悲。嘈杂纷扰的尘世间, 人生需要一双看透万事万物的慧眼。当你转换维度看问题时,参悟了“生如芥子,心藏须弥”的内涵,就会知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君寅,与您一起在心藏馆学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南无阿弥陀佛! 



部分元素源自网络,侵联删。转载请注明出处。随喜转发,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