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权利与责任等值的观念就体现在“国君死社稷”

儒家藏单 2025-11-14  17



>>>>>天子守国门<<<<<

一说起明代的历史,往往会有人提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来赞明代君王的魄力,或许还会有人绘声绘色和的说起“天子守国门”这是明成祖朱棣当年迁都北京的豪言,而“君王死社稷”则是崇祯皇帝临死前悲壮的遗言。


其实,小君还是有认真的查过资料的,然而这两句话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出处,或者可以说这两句话其实是后人,尤其是现代人对明朝的评价。但小君觉得这句评价还是相对精准的体现了明朝的特色。


说起“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所对应的便是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历史事件。其实小君觉得,对于这句话以及朱棣迁都之事历史上都多有误读。对于小君来说,朱棣的迁都并非纯粹只是为了消极的“守”,而是“以守为攻”的战略布局。


以朱棣悍然发动靖难夺取皇位的过果敢个性,绝不是一个像宋朝一样,一心只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世子孙守着既有的一亩三分地安心当个守成之君就能安心满足的人。他是有雄心大略,渴望开疆拓土的。因此,迁都北京一方面有全面的经济布局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着重塑中央政治重心的考虑,但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就是亲自坐镇北境,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危机感作为压力,推动开疆拓土的动力。他一生锲而不舍五征蒙古就是希望为后世子孙永绝后患,为将来大明开疆拓土打下基石。只可惜,后世生长于深宫之中的皇帝们还是少了太祖和成祖二人的开拓精神。唯一热衷武事还具有叛逆和开拓精神的明武宗朱厚照最终还是还是成为文管集团的政治牺牲品。


可惜了明成祖“以攻为守”的政治布局未能被理解和继承,才使得北京作为明朝都城就成了件相当尴尬的事。毕竟北京太过于靠近边境,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使得在明朝史上就发生了三次北京直接被兵临城下的危机。


而“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本出自于《礼记》,原文是:“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所传达的便是一种,权利越大责任便越重的思想,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旧时,君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顶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君王既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必然对于这个国家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国君有责任为保卫社稷而死。因此《公羊传》亦有:“国灭,君死之”之说。



然而,从春秋战国到清朝覆灭,能做到如此气节的君王其实并不多,但做到的则被历史永远的记录了下来。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兵败自杀,然后吴亡;宋朝崖山之战后,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宋朝正式灭亡;明末农民军围攻京城崇祯皇帝绝望自缢,明朝灭亡。


崇祯留下的遗言是:“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虽不是那句悲壮铿锵的“国君死社稷”,但崇祯之死亦被视为“君王为国家社稷而死”的悲壮典范。他以行为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理念。


其实对于小君来说。不管是“天子守国门”还是“国君死社稷”,所体现的都是古人早已有了权力与责任是等值的观念。


享受权利带来的特权的同时,亦要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压力。


君王死社稷

v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