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千年局:文科生的胜利与理科生的悲歌

儒家藏单 2025-10-16  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两千多年前,在华夏大地上曾有一场相当精彩且激烈的儒墨之争。不过结果很快便分出了胜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一直都是各大王朝的显学,而墨家则很快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为什么会那么快消失其实之前小君也曾撰文进行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墨子的思想泰国超前且激进了。墨子的兼爱重视底层劳动农民,并主张民主平等,反对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反对爱有等差的所谓仁爱。


很显然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诸侯国之间充满竞争的时代,民力决定了国家生产力且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绝对可以吸引一大批追随者。因此才有了诸子百家最后演变为“非儒即墨”的格局。只可惜,随着大一统时代的来临,君主专制的制度下墨家的主张注定成为皇权统治中的不可控因素而被压制。


其实,若现在回头看看两千多年前那场儒墨之争,小君觉得像极了如今的文理之争。在这场对决中,儒家作为文科生和墨家作为理科生,在对人性问题和面对社会矛盾的认知和应对上,其优缺点便相当的明显。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曾是儒家的门生,但显然墨翟是个典型的理科生,因此当它越了解儒家时候,对纯文科的儒家产生了深深的抗拒,便自立门户,成立了墨家,且处处与儒家针锋相对。

为什么说墨子是个理科生,因此他带领导墨家其实也是个理科的技术流团队呢。


可以说,墨家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与儒家争锋非常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它善辩。但墨家的辩论特色在于其相当讲究语言逻辑。在《墨经》中就 建立了包括概念(名)、判断(辞)和推理(说)三位一体的逻辑框架。且《墨经》中还有许多如今属于理科和工科体系的内容。


例如《墨经》中便归纳了十进制计数法,并提出了“逢十进一”的位值体系,甚至还总结了点、线、面、体、圆的几何学概念。甚至《墨经》中还记录并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现象,以及对力学的阐述。妥妥的是属于两千多年前的理科圣经。也好在秦朝时期《墨经》给归为实用类书籍,才得以在大规模焚书中被保留了下来。


而当时的墨家团队也多社会底层的手工业和科技工作者的联盟,因此从现在的目光来看,墨家团队妥妥的就是当年的一个“技术流”团队,亦是理工科人才团队。


那么理工科人才最大的特点便是理性客观,逻辑严密,是非观相当明确,且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战国烽烟四起的时代,墨家团队成为乱世中的救火队。他们为了一个个被欺凌的弱小国家和城市而四处奔波,可以说战绩非凡。但他们能救下一城一地,却救不了天下大势。


而与文科生组织儒家团队的针锋相对中,墨家最大的劣势还在于不擅长化解社会矛盾。且擅长理性思维的理科生团队往往对于人性的问题考虑的太过于美好。例如他们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的仁爱观,针锋相对所提出的“兼爱”就完全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本质,而成为了制约墨家发展的短板之一,因为难以实践。

且作为理科团队,墨家是严密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敢死队,可以随时介入战争之中。然而一旦到了大一统的时代,对于皇权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不可控的武装力量,就如同和平年代的黑社会组织,纵观古今中外,那个统一政府可以容忍它在眼皮底下壮大呢?


所以,儒墨之争就像两千多年前的文科生团队与理工科团队之争,最后墨家还是败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对人性和社会矛盾的认知不如儒家上。


然而,到了当下的时代在看墨家理想,却多了几分侠义的热心情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或许,在旧时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墨家显得那般不合时。但当下的社会中,“墨翟之徒,世谓热腹”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需要提倡的么。


有些不合时宜的人和事或许只是太过于超前而无法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迎来适合他们的时代和领域。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