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义”字发展的渊源,并从儒家的角度对“义”字有所理解。所以,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聊聊,何谓“道义”。
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所谓的“义”是具备仁善的美德,知恩图报又具有为群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那么若加上个“道”,则说明这种仁善的美德事实上是来自于我们作为人的天赋本性,以现在的说法就是顺乎人性的。
《周易·系辞上》有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所谓“成性”便是事物的本性,亦即人的天性。《中庸》亦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亦可证,“道”乃是“率性”是顺任“天命”亦即“天性”。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讨论过,儒家认为人是具备光明美好的本性的,只不过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收到种种的蒙蔽和影响而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所谓的“道义”便是便是合乎仁善天性的得宜之举,并带有一定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的色彩。
这么说似乎相对还是比较抽象了些,我们或许可以从小人物的自我牺牲来见证所谓的道义。

张子明这个名字或许许大部分人都不熟悉吧,但对于小君来说他确是个对明朝至关重要的小人物。
当年朱元璋为推翻元朝,建立汉人正统政权的时候,遇到最大的敌手便是陈友谅,一场洪都保卫战不单单决定了朱元璋的命运,若战败了则历史上将无明朝。
当时朱元璋得到了陈友谅的据点洪都后,听闻小明王韩林儿被围,便将洪都交给天才将领朱文正把守,自己则领兵救援安丰。
得到消息的陈友谅便带领着60万大军气势汹汹杀来,对城池并不坚固的洪都志在必得。然而朱文正带领着两万人硬是抗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但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眼看即将坚守不下去了。
于是,朱文正找来了个叫张子明的千户长,让他偷偷出城向朱元璋求援。之后,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张子明昼伏夜出走了二十来天终于将信息传达给了朱元璋,之后又带着朱元璋口信回返给朱正文。
但偏偏张子明到城下时候却被陈友谅逮了个正着。
陈友谅见他看起来普普通通像个唯唯诺诺的文士,便要求他到城下喊话劝降。当着陈友谅的面张子明通通都应下了,表示愿意合作,一定好好配合。

结果,当陈友谅将张子明押到城下时,张子明开口高喊的则是:“我张大舍,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意思就是:我张子明已经见到朱元璋了,朱统帅让各位坚守岗位,大军随后就到。
张子明这一张口陈友谅肠子都悔青了,二话不说直接将人坎倒。
听到张子明的话,城里守军士气一下子就恢复了,见人就以,各个更是同仇敌忾。于是,这场洪都守卫战足足坚守了85天,不仅消耗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也为朱元璋赢了的反攻的时机。
但,若无张子明的涉险传话,和临危不惧牺牲,或许洪都将失陷,陈友谅必将攻击应天,朱元璋便将陷入两线作战,军心大乱。在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夹攻下,恐怕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最终,朱元璋登基,张子明被追封忠节候。“忠”者表彰张子明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守忠诚。“节”者赞其面对敌人的盗抢毫不畏惧,坚守气节,宁死不屈。
张子明牺牲一己性命,挽救一城将士百姓,并成就大明基业,这何尝不是“道义”的体现。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