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我们知道《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根本”,甚至可以说中国所有的形而上思想都追溯到“易”。
但据小君所直到,《周易》在中国的影响大多还在于文化思想领域。但当周易传入西方后,却为西方的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科学居然因《周易》而迸发出了神奇的花火。于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周易》周易与西方科学界的趣事。
在西方科学界中最早与《周易》产生渊源的是与牛顿有着微积分发明权之争的的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我们知道二进制是由莱布尼茨发现的,但或许知道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竟是受到了《周易》的启发。
据传当时莱布尼茨想要编写一种像数字符号一样可以部分语言,全球通用的语言来打破语言不通所造成的隔阂,但一直没有头绪。因此他想到了中国的汉字。他认为中国的汉字相对于西方的各种字母语言来说是相当独特的,因此他希望可以从汉字中获得创造新语言的灵感,于是便求助传教士朋友帮他从中国带回一些资料。

恰好他有个法国传教士朋友叫白晋恰好在中国,便将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都寄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震惊的发现:他用二进制所编写的由0到63的数字表与六十四卦阴阳爻转换成0和1后排列的顺序完全相同。于是进一步推演后,深受启发的莱布尼茨便开始着手进行二进制论文的撰写,在论文中他不但演示了二进制如何运算,甚至花了不少篇幅来引述八卦图。
自此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赞赏有加,他还经常在书信和作品中提到伏羲八卦,并层表示:“创造中国帝国的伏羲氏在其推演的八卦中就曾用到二进制。”他甚至尊称:“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
波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初中化学中就曾学过波尔的原子模型,甚至有些学校还会挂上波尔的语录。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互补理论是的基本原理之一。1937年波尔访华时,我国物理学家周培源曾邀请波尔一同看京剧《封神演义》,当看到姜子牙号令天下英豪和神仙时所挥舞的太极令旗时,波尔相当感兴趣。

于是,经过一番了解后,波尔对太极的概念大家赞赏,认为这是对互补理论最好的诠释。因此,1947年,当买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时,他为自己设计的族徽便用上了太极图。他还曾声称: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极图作为基本模式来阐释。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论文《不对等定律》中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也曾提到,他们的思路也是得益于《周易》启示,毕竟从周易的太极图中,可以看出阴阳变化的规律不守恒是常态,而守恒才是异态。由此,他们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粒子的运动规律后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无知的运动是不对称的,这便是“宇称不守恒定律”。
由以上的案例可见,东西方文化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也能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