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十六言,道出的不过是人之常情

儒家藏单 2024-12-18  5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常有人和小君说,要追溯王阳明心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孟子的四心。但小君却觉得,心学源头依然可以继续追溯至《尚书》。


王阳明在他五十岁时,将其思想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整理为《象山文集序》,在其中他引用了《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出其心学精髓。


这十六字是当年尧传位予舜时,所传授的治世之道。


而今看来,它也是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但由于古文艰深简略的特点,使得后世对这十六字的解读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和解读。于是,今天小君就根据王阳明的解读来跟大家一起聊聊。


王阳明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便详细的解读过这十六个字:“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其实这段解读便已经相当的具体详细了。


心学所修炼的便是人的内心。但“”之一字,由一撇一捺组成,这期间便道出了善恶同体的本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便是阴阳共具于一身。而以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十六字中,“人心”所体现的便是人本性之恶,被欲望和杂念所牵引着追求的是一己之私,物质利益和放纵恣意。而“道心”则是人本性之善,光明浩大,与天地之道同一。


体现在寻常生活中:利益熏心,求取私欲的是人心,率真赤诚,同情友爱的是道心;追求锦衣玉食的是人心,饿了吃,渴了饮的是道心。


生而为人,善与恶,道心与人心都是同时具备的。只不过人若被人心的欲望所牵制,执迷于金钱地位、自私享乐,那么那么最终的结果便是走向危机,这便是“人心惟危”之意。


若人心被欲念所牵制,那么道心依旧存在于内心深处,被人心的欲念所遮蔽,虽微却若隐若现,不曾泯灭。总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勾起内心的反思和警醒。只不过忙忙碌碌的人们往往等不及停下思考下内心的警醒,继续庸庸碌碌下去。


因此,方有人心不死,道心不出之说。


而:“惟精惟一”所说的便是人心的修行。《庄子》云:“道通为一,”“道心”便是这一心。只不过这世间杂念繁多,修此一心不易,因此需“惟精”,其实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怕此心不能一,因此修炼专一工夫。


那么要将心修至何等境界呢?目标就是:“允执厥中”。


“允”便是诚与信;“执”便是选择与坚守;而“中”则是中庸之道,贯通天地,不偏不倚,才能“一于道而不息”。


这么看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如今语境来表达就是:在繁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人心的欲念所主导,而陷入物欲的泥沼中,使得心中纯善的道心幽微不明。但我们依旧要坚守并回归纯善的“道心”,以诚信去坚守善“道”,勿需质疑。


其实这十六字道出的不过是人之常情,而说尽所有便体现在个“心”字。因此王阳明才会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只是尽心说来易,做起来却难罢了。


只不过,你若愿意,尽心磨炼,坚守道心,那么最后迎来的便是长久的光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