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聊过婉约派教主李清照豪放起来,巾帼不让须眉。然而有趣的是,豪放派教主的辛弃疾,一旦婉约起来竟也哀婉动人。
元夕之美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纵然有香车宝马熙熙攘攘,莺声笑语,暗香流连。但这一切美好皆与词人无关,词人寻寻觅觅的,怅然若失,黯然回首,那心心念念的身影竟在一角残灯旁~
天地尽欢,她却在喧闹之外;光影辉煌,她却幽处阑珊灯火。由此独显伊人清高,不落尘俗。词虽写“他”却落在“己”心头,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正是此时辛弃疾心态的写照,美人不见知,恰如英雄无用武之地!那年辛弃疾,三十二岁,救国心切却报国无门。
世人皆知辛弃疾的词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婉约皆能信手拈来。且辛弃疾的词爱用典,只因他读的书多,经史典故皆入于胸。或许不少人会以为他是读书人的标杆,却不想史上的辛弃疾竟是文武全才,词风刚劲,剑锋更凛冽,领兵打仗,擒杀叛孽尤其毫是不含糊。
1140年,率兵北伐的岳飞被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废,最终含恨风波亭。
正是这年,辛弃疾出生于南宋北方沦落区。其父不得已出仕金朝,却年复一年“南望王师”,为他取名“弃疾”,除寓意健康平安外,更是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般,驱除胡虏,复我河山。因此,从小饱受诗书熏陶的辛弃疾,自幼便埋下了北定中原,光复山河之志。
因此,二十一岁那年辛弃疾便在金国拉起两千人的义军揭竿而起,连打胜仗并投靠当时声势最大的义军首领耿京。不料与他一同投靠的假和尚义端盗帅印欲叛逃金营,辛弃疾单人独马,三天便仗剑提回叛贼的人头。
二十二岁那年,辛弃疾说服耿京投奔宋庭,见过宋高宗后回归却闻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死,义军溃散。辛弃疾得闻消息便带着五十人杀入五万人金营,活捉张安国,连夜狂奔千里,将叛孽押回长安正法,还带回了策反的万余金国士兵归宋。
此举轰动宋金两国,成为一时传奇。好友洪迈赞叹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本想回归宋庭,便可大展身手,实现光复山河之。不料理想是丰满得,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酸,属于他得辉煌最终定格在了23岁那年。
隆兴和议后,宋金两国40年的和平,换来了南宋高度的物质与文化繁荣。如今放眼宋庭,主战派竟没有几个人。毕竟40年的苦苦煎熬,辛弃疾、陈亮、陆游、朱熹等主战派的热血煮沸了,又渐渐变冷了~
1188年得冬天,49岁的辛弃疾与46岁的陈亮时隔十年再约鹅湖,两人共商抗金大业,借着酒兴燃起的热血汹涌澎湃,然而现实却让清醒的人痛苦失落。
十天同住同游,终有一别。陈亮离去后,怅然若失的辛弃疾不舍友人,迎着朔风冒着严寒狂追一路终究没追上,空余无尽的遗憾。只得独自回归,将这十日的激情与怅惘写入诗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句“可怜白发生”,写不尽多少心酸与失落,蹉跎了四十年三次起复皆落空,隐忍了四十年尝尽多少冷眼与排挤,然而对于辛弃疾来说,最痛苦莫过于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却又始终不改初衷,这各种的滋味埋入心中酝酿的皆是苦。
这四十年辛弃疾也曾奋力争取过,他曾越级向皇帝上呈《美芹十论》,数年后,又向宰相虞允文上呈《九议》。在这两篇雄才大略的主战政论中,他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的战略,以及具体可行的战术。
但他的奏议,皆石沉大海。
可惜,一代英雄,终其一生,等不到被重用的机会。
66岁那年,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北望滚滚长江水,追忆古今,心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8岁那日夜里,临死犹呼:“杀贼!杀贼!杀贼!”
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而今,辛弃疾墓前犹留有郭沫若题写的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