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最为君王所忌惮便是这段言论了

儒家藏单 2024-04-02  276


The Second Sage

如今大家对于儒家三圣已经相当了解,三圣的地位如今早已毋庸置疑。


但在历史上,关于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却也曾颇受争议。在前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对于荀子的非议多是醇儒,认为荀子的思想不够纯粹。


但事实上历史上非孟疑孟的大儒更是不少,在宋人绍博的《邵氏见闻后录》中记录着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批孟言论,其中除了荀子外全为宋人。


可以说和孟子在宋朝的这次“信誉危机”是伴随着孟学升格而来的。因此虽疑孟非孟事件时有发生,但总体来说,孟子在宋朝的地位不降反升。


反倒是明朝时期,一场无妄之灾让孟子的思想仅剩阉割版的《孟子节文》流通。


据史书载,朱元璋在读《孟子》时候,当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候,骤然大怒,认为表示作为一个臣下说出这般有悖伦常的话相当不妥当。因此朱元璋对孟子相当厌恶,便下诏欲撤销孟子的配享,禁绝孟子的思想。


好在刑部尚书钱唐乃孟子思想的拥护者,坚决拥护孟子身子不惜以死相逼。再加上众多朝臣和天下的读书人都不支持废孟,群情汹汹下,一向强硬的朱元璋只得妥协,退而求其次亲自删减了一部《孟子节文》删去,民贵君轻,大逆不道方面的言论,作为科考教辅同行文本。


朱元璋删节《孟子》可谓是做了“所有皇帝都想做却未必敢做的事情。”


替天行道

为何所有的皇帝都忌惮孟子呢?

因其民贵君轻的思想实在太有震撼力。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辩论: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遗憾的是孔子却不曾提到如果君如果不示臣以礼,那么臣该怎么办?


所以在这里,齐宣王就向孟子抛出了一个相当刁钻的问题:如果君王不贤,作为臣民该怎么办呢?难道劝谏无效就眼睁睁看天下被昏君祸害?或是像武王伐纣那样奋起反抗?但显然在儒家的君臣人伦中,臣下反抗君主是以下犯上,有悖伦常的。


但是孟子的回答却相当的巧妙。对孟子来说,没有仁心却妄谈“仁”的君王就是盗贼;没有义气却强求别人讲义气的君主就是残暴之人。贼仁残义的纣王并非仁义之君,而是暴虐之贼,因此孟子说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武王以下犯上的诛君记录,有的只是武王兴仁义之师替天下苍生除去了残暴的盗贼而已。


因此,推翻暴君非弑君谋反,而是替天行道~


民为贵 君为轻


在孟子的心中,素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于孟子看来,当一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那么他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便应该更多才对。


很显然这种观点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个弱肉强食恃强凌弱的时代无异是超前的,即便是放到后世的各个朝代中,也是让诸多帝王所忌惮的。


但是他此举也是在孔子的仁义基础上进行了拔高,并撕开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的仁义面纱,从仁义的根上对旧有贵族行为规则进行否定。不但给封建诸侯设置了更高的仁义门槛,也在无意中给后世平民推翻封建暴君找到道义上的“合法性”。


如今看来,孟子的这番言论,不正是现代“民主思想”之源么?


孟子是以出世心态入世而论人道。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意即天道,这是至高无上的根本。国家民族次之,这是人道另一个层次。


君只是人道中如臣民一样不同职位不同使命和职责,按照现在的表达方式就是不同职业经理人。这对于封建思想而言实在是太深远了。而从现在的所谓的西方民主思想应该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孟子作为三圣之一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