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仕隐两失,放下便将生活过成诗的孟浩然

儒家藏单 2024-03-12  223


在唐朝,要论最有名的田园诗人,公认便是王维与孟浩然了,两人并称“王孟”,开启了圣堂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河。有趣的是,两人作为同是一心向隐的好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纠结与释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知道王维一生的纠结在于责任,而孟浩然的纠结却在于任性。


 

年少轻狂

 


唐武皇载初元年(公元689年)生于湖北襄阳岘山脚下的“涧南园”。家中虽非大富大贵,亦非官宦世家,却也家境殷实,田产丰厚。因此孟浩然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学习的目标自然是奔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家乡的一场洪涝,使得无数难民涌入“涧南园”避难,目睹灾后的深重苦难,让年轻的孟浩然不禁对唐王朝产生了质疑。十七岁那年,孟浩然乡试高中榜首,孟浩然最仰慕的前辈,香洲刺史张柬之对他赞叹有加,两人结成忘年之交。不料当年大清官张柬之就遭贬斥而客死他乡。这场悲剧彻底颠覆了孟浩然的入仕之念,称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便一挥衣袖,离家出走,隐居家对面的鹿门山。

此举在当时不啻惊天之举,其父气的吐血扬言要与孟浩然断绝父子关系,然而“中二”的孟浩然却之回应了四个字“文不为仕”。


在仕途考试上违背父亲意愿后,孟浩然又做了件更大逆不道之事。在鹿门山隐居期间,孟浩然结识了一位十七岁家道中落的歌女。少女怀春,少年钟情,两人一见钟情。孟浩然深知父亲绝对不会同意他将歌女娶回家,于是叛逆地跑到歌女家拜堂成亲,将生米煮成熟饭,以此来对抗同样固执地父亲。


不想这事竟让父亲气成了大病,没过多久便去世了。临死之前还交代了家里人:“绝不能让那个歌女进门!连守丧都不允许!”


当得知父亲去世那一刻,孟浩然就后悔了。毕竟他所做地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叛逆的儿子用最极端的方式,希望能在固执的老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罢了。直到事与愿违这一刻,孟浩然悔恨交加。


于是,为父亲守孝三年后 ,二十九岁的孟浩然决定拼尽全力去实现父亲的遗愿:谋求官职,光宗耀祖。

 
 

求取功名

 


MY ONLY DREAM
 

然而此时,当年那句“文不为仕”的豪言早已激起千层浪,众多不仕文人将其视为偶像。而今若再去参与科考,显然很打脸。于是有骨气的孟浩然决定以当时唐朝相当盛行的“干谒”方式,迂回地求取功名。


八年的时间,孟浩然游历大江南北,结识了一批批友人志士。终于,孟浩然前往东都洛阳拜见丞相张九龄,并写下了著名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九龄便已了然孟浩然的心思。


然而这些年孟浩然在文坛虽说人缘相当不错,却依旧入不得权贵法眼。因此张九龄虽然将他举荐给了唐玄宗,仕途依旧遥遥无期。


干谒一途行不通,一心为完成父亲生前遗憾,证明自己实力的孟浩然决定抛下“文不为仕”之名,打脸参与科考。


这些年游历干谒对于乡绅之家来说,或许也是有着经济压力,但孟浩然的母亲一听说儿子愿意浪子回头时,便不惜变卖田产支持孟浩然科考。


再次来到大唐都城,孟浩然已是四十不惑了,而此时王维在第一次官场失意中,于山水间寻得一份宁静。两个一心向隐却不得不对面对残酷的仕途官场的人成了至交好友。


王维带着孟浩然参加了秘书省举行的诗会,孟浩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得“一座嗟服”,“为之搁笔”,至此名满京师。

然而,命运依旧没有垂青孟浩然。


武则天当政期间为提拔寒门素士,“以杂文为第一场,后又专录赋诗。”因此,武皇时期诗赋能力为士子科考的重要指标。因此,孟浩然年轻时便于修习韵诗上苦下功夫而夺得乡试榜首。


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监祭酒杨钖建议科考应以《左传》《周礼》等典籍为主,而李隆基采纳了他的提议,从开元十七年科考开始,主考内容便是是立足于《左传》《周礼》的“尽贴平文”。而这正是孟浩然所参与的那场考试,这显然对于擅长韵文的孟浩然就相当不友好了。于是,孟浩然果然落第了。


进士不第,滞留长安无果的孟浩然,终于写下《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句“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为自己的仕途求索之路画上了句点。


人一旦不再执念,世界便都是你的,放下纠结后,孟浩然的余生便都是诗意。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将鱼与熊掌兼得,王维做到了,孟浩然选择放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