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
晨起推窗,白霜已爬上草尖,院里的桂花香裹着凉意钻进衣领。农历九月中,寒露节气悄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北方层林尽染,南方晚稻垂头,天地间阳气沉潜,阴气渐盛。俗谚道"寒露脚不露",这声叮咛里藏着千年养生智慧。

三候里的养生天机


鸿雁来宾:最后一批大雁南飞,禽鸟先知寒。此时人体腠理渐闭,当添衣护颈背,尤需护住大椎穴(第七颈椎下),古称"诸阳之会"。
雀入大水为蛤:雀鸟隐迹,蛤蜊现身海边。对应人体阳气内收,《遵生八笺》建议此时"早卧以避寒凉"。
菊有黄华:野菊凌寒而开。菊花性微寒,正应秋金肃杀之气,杭白菊配枸杞代茶饮,是江南老人秋日的暖手盏。


寒露养生三忌


忌赤脚贪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民谚流传千年。足底涌泉穴乃肾经要道,寒从脚生易伤肾阳。苏州绣娘寒露必换夹棉鞋垫,内缝艾草温经散寒。
忌晨起沐风:卯时凉气最利如刀。《老老恒言》载:"秋晨风冷,开窗换气宜待日出。"晨练老人宜备薄棉围脖,护住后颈风池、风府二穴。
忌辛燥伤阴:辣椒、生姜等辛散之物此时当减量。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警示:"秋燥如刀,辛辣尤添燥气。"若觉菜蔬无味,可用昆布、虾皮吊鲜。

寒露养生三宜




寒露古俗今用

登高采菊:重阳近在寒露后,登高不仅舒肺气,采回的黄菊晒干可制枕。徽州民谚"九月菊花枕,冬夜不头痛"。
酿菊花酒:绍兴人家采初绽杭白菊,配糯米、酒曲密封。来年开坛时,酒色金黄,《本草衍义》称其"平肝明目"。
吃芝麻糕:北方面点铺寒露必制黑芝麻糕。新收芝麻九蒸九晒,暗合《饮膳正要》"秋宜食麻"之训,齿颊留香兼润肠。

养生迷思辩正


"秋冻"非人人宜:
老幼及阳虚者寒露后需添衣,薄羽绒背心护胸背最妥帖。
"贴秋膘"需择物:
鸭肉、鲫鱼平补不腻,肥羊重油反生痰湿。
"秋瓜"未必坏肚:
南瓜、冬瓜此时炖煮,反成润燥佳品,唯西瓜当忌。
暮色染红柿叶时,灶上煨着的山药粥正咕嘟冒泡。想起白居易"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的诗句。寒露养生之要,不在珍馐补剂,而在晨起护住的一双脚,午间晒暖的一段脊,夜里煨热的一碗粥。这般顺应天时的从容,恰似山间野菊——不争春夏芳华,静守属于自己的清秋时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