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师创丛林徒弟百代立仪轨

佛家藏单 2024-02-26  507

百丈 · 怀海



禅林中有这么一句话估计大家都听过,便是:“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这说的就是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师徒二人,这两位大师都称得上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


要深究这句话的渊源便要从梁武帝时期达摩东渡说起。当年达摩东渡带来了禅宗,但由于受限于传承特点,初期禅宗的传法并不广泛,传承也相对单薄,因而有禅宗传承命如悬丝之说。


虽说四祖门下高僧大德渐渐多了起来,直至六祖时期,禅宗衣钵的传承仍旧是一脉单传。虽说衣钵的传承止于六祖,但禅宗得以发扬光大,亦显于六祖。在六祖门下便有湖南怀让和青原行思二支,而后便是青原行思传法石头西迁,湖南怀让传法马祖道一,一者处江西,一者在湖南,形成唐天宝年间的两大佛学教化中心,求法者往来期间,两位大师的弟子也交流不辍,便形成了“江湖”的传说。



然而青原一支传承数代便渐渐衰弱,而南岳一支则在马祖门下发扬光大。马祖道一开创禅宗洪州宗让顿悟付诸实行,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促进了禅宗的普遍革新。而这种革新使得普通人修禅的门槛降低了,对于禅宗的发展功不可没。


正是因此,马祖道一门下极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识”之称,法嗣139,最为闻名的就是洪州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


这,便是马祖建道场,创丛林之说。


然而随着禅宗的迅速发展,很快法海横流,禅风浩荡。而僧众成分的改变也使得管理模式屡屡受到挑战,因此亟待新规来管理不断发展的僧众。于是便有了《百丈清规》的推出。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百丈怀海的丛林清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佛教传入中华大地,历经汉朝、魏晋数百年的蜕变早已受中国民情和和社会风俗的影响而融合中华文化,因此制度的改革自然是事所必致。因此,早在百丈怀海之前南梁的法云便曾奉诏创制清规,只是不曾像百丈怀海这般大刀阔斧地毅然改制,定作规范。而在百丈怀海之后,更无完美的僧众制度可以超越冲淋制度的范围了。而这,便是“百丈立清规”的缘由了。





《百丈清规》乃百丈怀海继承马祖道一禅法,且参照大小乘戒律所指定的僧众修行生活仪轨。它对方丈及僧众的职责和每日生活都做了详细规定,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理念便包括其间,且由百丈怀海大师亲率垂范。


百丈直到晚年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到田间劳作,据传他的徒弟见师傅如此高龄还每日下田干活非常心疼,便偷偷将百丈怀海的镢头藏了起来。百丈怀海找不到自己的工具,急得团团转,在徒弟们的劝慰下只能留在寺中休息。没想到,中午吃饭时大家却不见百丈怀海的身影,忙到禅房唤他用午膳。


不想百丈怀海竟坚决拒绝用膳,坚定的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徒弟们拗不过师父,只好把劳作的工具还给了他。





“参禅不异于农事,农事不异于参禅”亦是农禅思想的核心。对于禅学来说,佛性遍布大千世界的自然万物中,因此这世间“触目是道,立处皆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可发现禅机领悟禅意,正所谓“担水打柴,无非妙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于禅宗来说,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存需求,更是摆脱了原始佛教乞食维生的依赖性,塑造了僧众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确立了现实基础。亦自此,改变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发展的格局。







END

设计:365编辑器设计师(侵删)

注:模板文字、图片内容作为范例,

仅供参考,发布请替换自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