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米价作摩价
相信许多朋友都对“庐陵米价”这个公案不陌生,但是往往却难以用只言片语说清楚这个公案。
毕竟,历史上许多禅学公案看似简单,深究却有一番禅理在其间,甚至不同人领悟,也各有各自的角度和立意。就如这“庐陵米价”,原典虽只有区区17个字: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摩价?”
然而历代的颂偈却足有十九首,可见此公案虽简短,但是在禅宗历史上却是备受关注的。
BUDDHA LIKE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
对于不熟悉禅宗风格的人,或许会觉得这组对话答非所问,莫名其妙,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然而禅宗风格便是如此,不拘俗见,直指人心。
那么,佛法与“庐陵米价”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理解却需要一定的领悟力和人生经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佛法大概是抽象而又缥缈的一个概念,因而许多人初入禅门总不得要领,难以寻得门道。然则很多得道高僧们却指点我们,禅就在身边,就切切实实地落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饮一食中。若悟,入眼所见无不是禅,若不得领悟,钻遍故纸堆,一样不得要领。
只是关于这何时悟,如何悟,每个人因生活经历和感受力不同,因而悟性的触点亦不同。因此开悟这事,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说起来,就如同每个人的笑点泪点不同吧,同一部电影,有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人却觉得很可笑。而悟道亦如情感的触动一般,因人而异。
因而禅宗中的公案往往让人一头雾水,因为很多时候禅宗的讲究因材施教,点化手段亦是因人而设。
这便有些类似如今的心理咨询,在梳理了求助者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后,有经验的咨询师便会根据求助者的个人特色专门设置引导手法。而你我非是曲中人,不说破,自然往往难识曲中意了。
因而,“庐陵米价”显然不是答非所问,而是特殊的触动手法罢了,很显然历代禅师们对于这个简洁的公案也各有自己的领悟。这或许也应了那,字越少就越有发挥空间的模式吧。
BUDDHA LIKE
庐陵米价知音少
因此,黄龙慧南禅师说:“庐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
所云便是,庐陵的米价年年变化,而我们的人生经历也年年不同。因此要问米价不用问别人,问问当下买米的人就知道了,参修佛法不需道听途说,还是需要自己悟。
而鼓山珪则说:“庐陵米价少知音,佛法商量古到今。绣出鸳鸯任人看,无端却要觅金针”他说把米价当佛法看,就好像从鸳鸯秀图中要找出金针一样,是相当荒谬的啊。
而长灵守卓禅师则说:“卢陵米价播诸方,高唱轻酬力未当。觌面不干升斗事,悠悠南北谩猜量。”
当人们纷纷解读青原的话时,其实就已经偏离了寻求悟道的方向了,毕竟当年人所说的,其实跟米价并没有多大关系,当人们在米价上绞尽脑汁时,便与悟道渐行渐远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