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四渎<<<<<
古人将华夏大地分为九州,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大洲,而禹铸九鼎便是代表九州。自此九州便指代华夏,而九鼎则代表天下权势。如今大家依然熟悉的问鼎九州,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来。
那么,在那久远的年代中,古人们是如何划定九州疆界呢?这就不得不说道五岳四渎定九州了。
在之前北岳的文章中,我们曾说道唐朝完善了山岳祭祀体系,强调“岳镇海渎”的概念,以山为国镇,传达“镇服一方”的理念。
其实“岳镇海渎”的概念在先秦时代,甚至更早便已有之。《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周礼·春官》亦云:“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尔雅释水》中亦有“江、河、淮、济为四渎。”之说。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五岳四渎之说已盛。
关于五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如今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在五岳概念形成之初,还有“四镇”与五岳齐名。关于“四镇”东汉学者郑玄的注释是:“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巫闾,冀州之霍山 。”
由此可见,四镇的分布关联九州版图,甚至影响到了哈汉武帝定天下十三州的格局。因此,早期在山川祭祀的体系中,四镇比五岳尊贵。但随着华夏版图的扩张和天下格局的改变,四镇渐渐被遗忘,而五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在地理位置上,四镇皆偏东,而五岳的分布则相对均衡对一个东西南北中五方。阴阳家所提出的五行概念恰恰来自周朝的五方概念。因此五岳与五行的完美融合使得在理论层面,优于四镇,再加上方位上的优势,五岳便逐渐取代了四镇,成为国家山川祭祀的重点。
对五岳的崇拜,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之,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禹贡》便可为证。《尔雅》亦称:华、岳、泰、恒、衡,为周之五岳也。
所谓岳,是经过帝王封禅的山岳。如嵩山中岳之名便是由周平王所封,而恒山北岳之名则是舜帝所封。只随着历史的发展,五岳也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了。
既称“五岳四渎定九州”,山岳乃祭祀之重,河流一样是山川祭祀的一部分,只是名气没有五岳那般显赫。
PRACTICE IN TROUBLE
《礼记·祭法》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礼三正记》有对河流信仰解释:
“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 齐,齐其度量也。”
于古人来说人,河流带来丰富的水源,供给了丰盛鱼虾,同时也有威胁人们生命的怪物,怎能不生敬畏之情。因此从周代起,便开始立庙祭祀何川之神,而四渎便是华夏大地上河川之神的代表,每年都有君王定期祭祀。
此四渎便是:江、河、淮、济四水,时至明朝,称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大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历朝历代皆崇奉不辍。
五岳四渎
v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