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一直是大家所喜爱的人物,不管是电影《太极张三丰》中的太极宗师,还是金庸小说中的武林老前辈,或是民间传说中那位行侠仗义的邋遢老道人,他一直都活跃在人们的话题之中。
关于张三丰
不过我们今天不聊电影,不扯小说,今天小君就来和大家聊聊历史上的张三丰。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从宋朝到明末清初都有关于张三丰行踪的传说;历史上多位皇帝差人寻找这位行踪缥缈的老神仙的下落都失望而归 ,换来的确是老神仙夜盗皇宫劫富济贫的故事;甚至还有传闻言之昭昭的说张三丰共活了212岁,还曾在清军入关的时候,为清军指路……
民间的传说可谓是越传越离谱,所以我们今天就简单来考据下,张三丰到为什么会从一位行踪飘忽的隐逸老道一跃被神化为一位半仙呢。
关于张三丰是如何逐渐被神化的,这事小君认为或许可以从朱棣大修武当说起。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修故宫,南修武当。
朱棣迁都修武当
在当时情况下朱棣决定“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因而在北京打动土木倒也正常,但是同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武当山大懂土木不免让人匪夷所思。毕竟当年朱棣对武当整修可并非小打小闹,而是与建造故宫并驾齐驱的两大工程之一。在武当,朱棣集天下之力修建了七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甚至还以自己的形象,在武当大殿中修建了一座真武大帝像,其所耗人力物力之大,可想而知。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估计不难从朱棣的行为中揣摩出他的意图。
朱棣能登上地位,毕竟是打着“靖难”的旗号,从自己的侄儿朱允炆手中夺下了大明的江山。若从儒家的角度来说,这便是犯了小宗取代大大宗的忌讳。在儒家的观念中,三家分晋是春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而这一切的伏笔便是曲沃代翼,晋朝小宗取代大宗。这事若是落到孔子或者司马光笔下,都是要被微言大义顶上耻辱柱案例。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帝王,朱棣自然不允许自己背上如此污名,所以他需要合理化他的行为。
朱棣合理化他行为的方式,就是强调君权神授,以宗教的方式来合理化他的政治行为。那么,为什么他的目标是武当山呢?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
北真武南下建道场
真武大帝乃北方之神,北方之神南下在武当建道场,这不应了封地在北方朱棣南下当皇帝这事么?很显然,朱棣的“靖难”便是真武大帝授意和庇护下的大获全胜的,甚至朱棣还授意传播朱棣乃真武大帝化身说法,因此抬高武当的地位,便是抬高了真武大帝的地位,更是进一步合理化朱棣的行为。
但是自古舆论战争也需要讲求技巧,太过于简单粗暴一眼被看穿也尴尬,因此大修武当还需要有个明面上的理由。于是在元末明初时候民间盛传道家奇人张三丰就成了朱棣合理的理由。
毕竟自称“大元飘远客”的张三丰行踪飘忽不定,足迹遍及天下,可谓是江湖中道出有张三丰行侠仗义的事迹,若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张三丰第二行动轨迹居然横跨整个中国版图。这样一位乱世道家奇人,又有良好的群众关系,又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不正是舆论宣传最完美的素材么。
行踪飘渺的三疯道人
偏偏这位老神仙最后的落脚地还是武当。《太岳太和山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初,张三丰至武当山,于武当展旗峰北结庐而居”,偏偏张三丰一到武当便赞道:“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自此便在武当经营数年,最后不知所踪。
对于朱棣来说,这位老神仙简直瞌睡送枕头,太贴心了。自此,便有了朱棣苦苦找寻张三丰老神仙的传说。其实结合我们上面的分析,朱棣找寻张三丰这事,找不到比找到更有价值。且朱棣对张三丰身份的提升也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互相成就。却也因此打造出了一代活神仙张三丰人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