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提起范仲淹,估摸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岳阳楼记。以大多数人的认知,文采这般了得,妥妥的必须是个超牛的文臣。然而,历史上的范仲淹却是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黄庭坚称其“但是文武第一人”,一向清高的方孝孺称承认他为“古之圣人”,朱熹亦说他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即便是一代伟人毛主席也赞他是文武双全的典范个,且将其视为榜样。
不过,今天小君要聊的并非文武双全的范仲淹,而是他的儿子范纯仁。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官职遍历了地方要员,朝中重臣。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因位高权重而骄逸奢靡,反而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以至于其身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但他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却为后世所敬仰,更是深深的影响了范家的后人,尤其时范仲淹的次之范纯仁。他虽然声名不如其父显赫,但从其行止上看,确是比其父更为忠孝仁义,守正纯粹的人。
十七岁那年,范纯仁依靠父亲的荫泽得到了太常寺太祝的正九品官职,但范纯仁却认为:“赖恩泽而生,吾耻之。”于是,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他22岁那年凭自己的实力考中了进士,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朝廷为范纯仁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时武进县知县,但范纯仁却以路途遥远不能尽孝而拒绝,而后朝廷又改任他到离家较近的长葛县,他还是拒绝,并称:不愿因做官而轻离父母,即便长葛县再近,依旧不能尽孝。自此成就了大孝子之名。
但你若认为他这般做是为了故作姿态博取孝子之名那就错了。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病逝,朝中名臣纷纷举荐他入朝为官,但他却坚持要从基层做起,担任了襄邑(今河南睢县)知县。

襄邑乃大宋的养马基地。他上任之后得知,御林军辖管马场却对当地百姓相当跋扈,动不动便纵马践踏百姓庄家。于是范纯仁直接抓捕了移民御林军处以杖行,马场监管不服直接上告宋仁宗。但范纯仁却不亢不卑地上书朝廷:“税安所出?”毕竟朝廷军队之所以能存在,正是由于百姓的税负供养,如果任由士兵糟蹋农田,那么这税钱谁来出呢?仁宗觉得范纯仁所言有理,于是便将朝廷的牧场交由,地方管理。
在庆州当知州的时候,范纯仁还曾因灾荒严重而私自下令开放常平仓赈济灾民。此事在程序上几不合规,但范纯仁却认为事关紧急,百姓的性命要紧。若有任何责任,他愿一身承担。那年春天,河南灾荒百姓饿死无数,唯他任守的襄邑无一百姓饿死。且第次年丰收时,百姓们纷纷送粮还粮,常平仓再次被填满。
但这么纯粹的人在宋朝那复杂的官场,仕途注定是不可能平顺的。
王安石变法初期,他认为变法于民有利,因此他是相当支持王安石的。但随着变化逐渐推荐,范纯仁就渐渐感觉不对劲了。变法的推进操之过急,好事也往往容易变成坏事,这样相当容易出大问题。于是他上奏请求修正变法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却因此惹恼了新党而被贬谪出京。直到变法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掌朝政后才被重新调回京。
但回京后,范纯仁却发现司马光极度仇视新法,因此一上台便一刀切的尽废新法。但范纯仁却认为新法的推行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弊端,却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人费言,骤然停止推行多年的新法,对朝廷和民生皆不可取。

于是有人劝他:你贬责在外多年好不容易才因为司马光起复而归来,如今又何苦去违背他呢。
反范纯仁却认为:如果我为官就为了仕途顺遂步步高升,那我当年直接迎合王安石不早就富贵了,何必如今再来讨好司马光。
于是范纯仁以天下万民为重,苦劝司马光摒弃私仇。不聊,此举在新旧两党杀红眼的档口却被认为是首鼠两端,反而两边不讨好。最终还是因为同情新党而被罢相。
之后,北宋党争越发激烈,屡屡突破了底线。贬谪中的范纯仁不顾自身难保的境况,还是决心站出来为公理发声,再次被贬责到更偏远的湖南永州。为此,范家人吃尽了苦头。
据传,将至永州时范家人乘坐的船遇上了一场风暴,几乎倾覆。死里逃生的范夫人上岸后不禁悲从中来,痛骂如今当权的新党代表人物章惇“枉陷正人,使我至此!”。但范纯仁只是安慰道:“船破,也是章惇的错吗?”一次释怀不平与苦难。
永州的这几年是艰苦的,戴罪寄人篱下,甚至连和尚都敢欺负范家的孩子,羞辱范纯仁。
终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登基。此时,垂帘听政的向太后下诏奢靡按了如今仅存的两位旧党大佬范纯仁和苏轼,并任范纯仁为光禄寺卿。
此时,范纯仁73岁已泛珠残念,双目失明了。
但捧着诏书的他却激动得泣不成声:“上果用我矣,死有余责。”
次年,范纯仁在睡梦中安详病逝。
26年后,北宋灭亡。
北宋之亡,亡于党争。
而一个纯粹的人,在那个是非难辨,黑白不分的时代终究是痛苦而坎坷的。
但范纯仁始终坚守心中公义,不向权势妥协。
乃北宋的真君子。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