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中国传统建筑是极具文化特色的,因此也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不过,若问起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且最吸引人的是哪个部分时,小君估摸大部分人会说是屋顶。确实,中式的屋顶相当显眼,且不同形制的屋顶都各具特色。因此,在古代屋顶的形制也决定了建筑的等级。
不过以屋顶的形制来区别建筑的等级,这是在建筑技艺发展成熟之后的事了。最开始,屋顶形制的使用还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所需所决定的。就比如传统建筑中最典型的重要形制之一,歇山顶就是因为南方独特的气候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歇山顶的特色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以及四条戕脊所构成的上下两部分结构。上半部分看起来类似悬山顶,两侧有悬挑出檐的山面;下半部分则像是庑殿顶,有着四面的斜坡。不过具有九条脊是他的核心特征,因此也称“九脊殿”。但宋代因其山面两端做了收山处理,所以也将他称作“厦两头造”。

其美学特点是四角轻盈翘起,再加上悬山的舒展结合下层庑殿顶的宏阔,整体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且轮廓挺拔秀丽,具备相当高的审美价值。辅以其特有的山花板,更显精致华丽。
目前歇山顶最早的完整形制出现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的墓葬石刻上。不过后来在江西出土的新时期陶器上亦出现了歇山式建筑的形象,可以清晰的看出歇山顶和两侧山花的雏形。而云南晋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的铜器中也出现了歇山特征的形象。
可见,歇山顶的使用最造出现在多雨的南方地区。这是由于南方地区潮湿多雨,因此对建筑的排水通风功能要求相对更高。而歇山顶特有的九条脊可以形成多向分水的效果,以达到更好的将雨水从屋顶导向四周的作用,所以相当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且早期歇山顶的山花是镂空构造的,有助于排除室内超热的气息,达到通风和采光的效果,而这也是南方气候导致的独特需求。
时至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汉化,为适应汉化生活,歇山顶大概就是这个时期传入北方,此时歇山又称“汉殿”沿用至宋代被《营造法式》记录下来,可证这段历史。

到了隋唐时期,歇山式在中原大为流行,陕西的四座唐代建筑,其中三座使用了歇山顶,便可见歇山顶在隋唐的流行程度。据考据,歇山顶大概也是这个时期向西传播至新疆,有库木土拉干千佛洞壁画为证。
宋代之后,歇山顶便逐渐取代了庑殿顶成为高等级建筑的主流,只是庑殿顶的至尊地位始终屹立不倒,直到清末。
但悬山顶传入北方后,由于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因此防风和保暖的需求是的建筑更注重封闭效果,因此原本镂空的山花便在北传的过程中逐渐地封闭了起来,直到明代之后,山花彻底封闭。取而代之的是以木石或是琉璃封闭的三角区域,也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了。
由于歇山顶的三等角部位坡面蹭蹭叠叠,看起来形似花瓣般朝着两侧舒展,中间修饰部位宛若花蕾,组合而成便构成了花朵绽放的视觉效果,因此人们形象的称其为“山花”。由此,亦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实用和没关完美结合的特点。

END

本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
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