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在之前我们介绍了独属于中华建筑文化特色的影壁和垂花柱,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依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色之一,抱鼓石。
不过,不同于影壁和垂花柱的修饰作用大于实际作用,抱鼓石作为建筑构件也有其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且因其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因此抱鼓石在中华建筑史上出现的时间也相对比较早。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其雏形的应用了,只不过当时的人们称它为门枕石。
门枕石,顾名思义就是枕在门下,作为支撑而用的石质部件。我们知道早期的建筑构件相对简单。尤其是先秦时期,还未出现如今常见的合页和铰链来辅助门的开合,因此就很容易让门扇出现摇晃的现象。于是聪明的古人们在大门底下垫上一块石头,来起到门轴的作用,这样大门也不摇晃了,开合也就更顺畅了。由于门枕石可以起到承受和平衡门扉重量的作用,还可以坚固门框,使其对内可以起到承托的作用,而对外则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初时早门枕石的实用价值大于修饰价值。因此先秦时期的门枕石看起来相当朴素,外观极为普通。不过就是一块经过简单加工的石头罢了,并没有过多的修饰。
从门枕石逐渐进化到抱鼓石大约是在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实用价值,美观也越发的重要了。尤其豪门大宅的门面上更是要体现出宅主的身份地和文化品位来。因此从唐朝开始门枕石的造型和越发的饱满精致,亦成了非富即贵的象征。
据传,到了宋朝每每武将战场上得胜归来都会将一面战鼓放置门口的门枕石上,因此彰显自己的功绩。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地将将两面两面石头雕刻的战鼓置于门枕石上,这便是抱鼓石的来历了。

逐渐的,当抱鼓石的使用成为常态后,那立在家门口的抱鼓石逐渐被赋予了祈福辟邪的象征,毕竟能长久的避灾邪,获吉祥又何尝人生常胜的体现呢。
时至明清,抱鼓石迎来了鼎盛发展的时期。这时候由于工艺的机制发展,此时的抱鼓石不再仅仅只是一块枕门的小石块了,也不再只是一面枕门枕头上的石鼓了。此时抱鼓石的造型五花八门,圆的、方的、八角甚至异形皆有出现,雕刻技术也越发的精湛了,除了浮雕还出现透雕的运用。题材上更是无所不包,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吉祥文字等等,充分体现了宅主的品味和喜好。

END

本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
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