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回了趟老家,就有朋友和我提起,让我记得帮他带上一份闽南特色的肚包肉。
啥?肚包肉啥时候成了闽南特色了。从小在厦门长大的我压根就没听过这东东。上网一查,才发现这纯粹就是一场误会。因为厦门同安的特色美食叫肚纱卷,或许是因为太小众所以不太容易被人记住,因此误会成西域美食肚包肉了。
说起这肚包肉,居然还是道历史悠久的药膳呢。据传,肚包肉的前身是《太平圣惠方》中的“太平蘸羊肚”。可见,他是宋朝一道知名的食疗菜品,书中云:“将羊肉、人参、陈皮、肉豆蔻、食茱萸、干姜、胡椒、生姜、葱白分别加工成末,同粳米和盐末拌匀,填入羊肚内,用粗线系紧,蒸得极烂即可,吃时佐以酱醋也可以。”可用于缓解因脾气虚弱所导致胃口欠缺的问题。从书中描述的做法来看,宋代的肚包肉跟现代的肚包肉其实差距并不是很大了。
但若要追溯肚包肉的源起,就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初期。刚学以火来烧煮熟食的先民们还未习惯用专用的食器来烹饪食物,因此往往就地取材,甚至以动物身上的器官作为烹饪用具。就如同考古学家宋兆麟在《中古风俗通史》中提到的“胃煮法”,就是将动物的胃切割下来,洗净后翻一面盛上水后塞入食物,然后架到火上烤。待胃里的水沸腾后,内中的食物也被煮熟了。据传这种“胃煮法”如今还在鄂伦春族中流传着,宋兆麟先生还曾尝过一次,据说味道相当不错。
最开始,这种以动物的胃囊或是肚囊作为炊煮容器的做法在人类文明的先期并非某个地区或是民族的特有烹饪方式,而是早期先民们在蒙昧期间摸索饮食生存方式的共同结果。只不过随着饮食器具的越发丰富便利,许多地区的人们渐渐地遗忘了这种最初始的烹饪方式。然而西域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得这种充满自然野趣的烹饪方式依旧不断地流传发展着。
到了北魏时期,这种原初的烹饪方式便成了胡人的特色美食而被记录进了《齐民要术》。在齐民要术中,这种以羊肚塞入碎切羊肉和各类香料做成囊袋,埋入火坑中烤熟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食叫“胡炮肉”。
后世,这种充满原始风情烹饪方式以新疆地区的肚包碎羊肉最为特色,生活在沙漠中的罗布人,喜欢将塞满食材的肚包肉埋入沙坑用炭火覆盖闷烤熟,完全以大自然的赋予来完成这道美食。
但自从肚包肉传入内蒙古后,就受到了内蒙古人的厚爱,于是内蒙古人进一步优化了这道美食的烹饪方式。将沙坑中炭烤,改为锅中小火慢煮,使得锅包肉的口味更为多汁鲜美,也更符合普罗大众的口味。
经过新疆的传承和内蒙古的改造后,一道鲜美香嫩且具有食疗效果的美食就此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