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人间为道场,烦琐苦乐皆修行

佛家藏单 2023-09-12  316

人间为道场 苦乐皆修行

Autumn Health Care

这世间总有许多人心中惦念着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然而心中越是惦念,却总难以付诸行动,每每如此却只能抱怨这红尘俗世多,实在太扰人,心神一不留神便被卷了进去,又怎能安得住身心修行呢?


对此,儒释皆有心得。


《礼记·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神若不能集中,就会看不清,听不明,饮食亦不知其味。这般涣散的精神就会让意志越发薄弱,让情绪随时操控着自己。顺境中贪图喜乐,逆境中又沉溺悲怨不能自拔,这种状态别说是修行自我提升,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很容易一事无成,蹉跎光阴。因而儒家发奋而不被物转,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以对抗内心的情绪和外在诱惑对自己的影响。


关于虚云大师

而佛家《金刚经》亦云:“若能物转,既同如来。”心若不被万物所转,不因妄念所障,便能随心自在,处处如真。正如白云守端禅师诗偈云:“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这世间万物凡事都有积极与消极一面,若一味沉溺顺则喜,逆则悲,那么心神无定的人,即便远遁到僻静深山中,也会受到内心情绪波动的影响。外界的静止息不了内心的波澜,心若不定,越是强制的闲静,内心越容易被孤独空虚和无聊所磋磨,这样的逃避,一样是痛苦的。


因此虚云大师曾说:“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虚云大师是近代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他生于十九世纪鸦片战争爆发时期,圆寂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临终时将自己120年的光阴浓缩为一个“戒”字留给后人,据说至今仍无人参透。


大师出生即丧母,父亲乃泉州幕府,17岁在家人极力反对下于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曾苦修三年住岩洞,食草木,衣皮草;41岁三步一拜朝五台山,餐风饮露,饥病交加,两次被文殊菩萨化身所救;58岁于浙江阿育王寺燃指供佛,超度慈亲;112岁经历云门事变,惨遭毒打,震惊中外……



修行人的生命观

虚云大师一生经坎坷且充满传奇色彩,他坚持将人间作为最好的道场,以一颗诚恳的心将这世间的一切烦琐苦乐皆视为修行的机会,磨炼心智,正如《金刚经》所云:“应如是降伏其心”。


当虚云大师虽年岁已高时,却依旧事事不肯让人效劳。在繁忙的公事中,一旦得空闲便要亲自拔草、浇水、做些杂事。有一回提着一大桶水爬上假山,却不慎踏空从丈余高摔落水池。邻近的工人听到动静,忙准备去施救时,老人家早已自己爬上水池回屋换衣服了。


这次跌伤,大师只休息了一天,又开始照常料理寺庙公务,人们劝他多休息,却反被教育道:


“修行人,怎么可以把这色壳子看得这么重。要知道你越看重它,它就越作怪。所以我常说 ,人是贱骨头,你越不理他,万事皆休。你越关心它,病痛越多。



一念回头 处处皆如来



记得八国联军陷北京时,慈溪太后和郑亲王为了逃命,一天能步行数十里。有一天,非常饿了,向村人要了一碗番薯,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等到他们安全抵达长安,和谈之后回北京,又恢复了皇宫的习惯了。


可见人是不能太看重这臭皮囊的。尤其是修行人,第一就要破我执,如果处处执着,生死何日才了。若不先看破这色壳子,而另说修行,这是骗人和自欺的话。希望人们常常记住。至要!至要!”


虚云大师曾在56岁时,因没有钱渡江而失足落水,在水里漂了一天一夜才被人救起。然而之后依旧坚持带病打禅七,所谓打禅七便是闭关打坐,摒除杂念,为期一周。大师带病连打了几个禅七,在第八个禅七时候,因水溅烫手,杯摔落地,大师应声而悟,留诗偈云:“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大师一生践行以人间为道场,以烦琐苦乐为修行,心不为物转,方证得“一念回头,处处皆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