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净土兼容他法的承远大师,苦行求广度众生,受皇帝遥拜

佛家藏单 2023-09-03  289

弘扬净土兼容他法

Master Chengyuan

“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


柳宗元在碑文中这般赞颂的大师,就是连皇帝都不敢宣请,只能闻其名而向南遥拜的净土三宗,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降世于唐玄宗登基那年(公元712年)的四川绵竹。幼年曾研习儒学,但天资聪颖的他却对儒家理念,困于其中常有“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的感悟。在迷茫中,偶然听闻了佛法,惊觉这才是自己所追求的。于是,便先以居士身份在成都随着禅宗唐和尚修行禅法。


越是修行,越觉佛法精深,于是二十四岁时候遂生出家一心礼佛念头,便前往荆州玉泉寺,追随惠真禅师剃度学道。然而天台宗传人惠真禅师对于佛教戒律有着深刻理悟,便让其到南岳衡山受具足戒,钻研经律,因当时的衡山恰好有一律学中心。在衡山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承远的学习依旧相当刻苦。


初建弥陀台


在听闻天竺游学归来的慧日法师已离开长安,前往广州弘法时,久闻其名,仰慕至极的承远便不远千里前往拜谒,得其开示:“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更是得受《无量寿经》,经指导与勉励承远当即拜慧日大师为师,始修念佛三昧,专事净土,直至成为净土三祖。这般经历不禁让人感叹,学佛果真亦需要佛缘,若根基法缘不同,或许不一定修成正果。


31岁那年(公元742年)承远法师修得成果,便回衡山以茅草修精舍,屋中仅置一佛像,依慧日大师教诲:出家人要自渡渡人,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成员在此一边面见阿迷佛陀,精进修持念佛三昧,一边弘教济生。他将次此居处称为“弥陀台”。


承远初创“弥陀台”时,条件异常艰辛简陋,虽有茅屋遮风挡雨,在饮食上承远却相当随意。若有人供养则有食物便吃,若无人供养时则山上野果花草皆可充饥。此时的承远大师身形羸弱,粗衣敝衲。慕名而来的人们常见他尘垢满面,负薪担水而误以为他是粗使的侍从。



传播净土佛法



在这一段苦修的岁月中,让承远大师对戒律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吕温被稳重记录了大师这段生平:


“天宝初岁,还于旧山。山之西南,别立精舍,号弥陀台焉。草编茅,仅蔽经像,居靡童侍,室无斗储,一食不遇,则茹草而过,敝衲莫完,而岁寒自若。奉持赞叹,苦剧精至,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


而这段苦行的修行也让承远大师得到了当地僧俗的一致肯定,使得“弥陀台”得以顺利动工修建,并在众人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以此为据点广泛开展弘法活动,力求普度众生。


承远弘法的特色乃传播净土佛法却也不排斥其他修行方式,也会根据不同的根基实施不同的教法,如《净土圣贤录中所言》:


“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以援于下。”




从者甚众




为使佛法广播,承远大师将净土宗的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遍大街小巷,甚至镌刻到山岩溪谷中,以苦口婆心劝勉众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道者不绝于途。


《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计。”可谓法缘鼎盛,普荫群萌。


他的弟子法照被唐代宗请去为皇帝说法,且被封为国师。他常告诉代宗其师德行高原。唐代宗虽久闻承远大师之名,心生仰慕。却也知以大师至高的德行时不可能随时征召入京。因此,皇帝便遥向南方顶立敬拜。自此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