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通透,始于遇事多观察,不急下结论

佛家藏单 2023-05-23  283



若要问最豁达的人是谁。


对于小君来说,不是嵇康,也不是陶渊明,更不是苏轼,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豁达疏狂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终究还是有心结不曾放下。


因此小君的答案是:庞蕴。





庞蕴出身唐代大富之家,据传曾有穷亲戚来借粮,庞蕴二话不说,一借再借。不曾想这亲戚得寸进尺,借得的粮食居然多到拿不走,庞蕴大手一挥,干脆将毛驴一起带走托粮吧,那穷亲戚自然是喜不自禁了。


可是路上午休时,那毛驴竟托梦诘怪道:“我就是太贪心了,才投胎毛驴来还债的,你居然还敢这般贪心。”吓得那人掉转毛驴就把粮食一并还了回去了,并一五一十将梦中的遭遇告诉了庞蕴。


庞蕴听完,一番沉思后就把家产都丢进了湘江。别人自然不解了,问道:“你若不要家财,可以布施积功德啊?”庞蕴当下就“呵呵”了,说:“布施积了大功德,来生就更富有了。我怕条件太好了,那就只会享福造业了。我看还是算了吧。”于是举家种田织篱,乐享清贫,后来拜师马祖道一,成了当时有名的居士。




>>>>>庞蕴诗偈<<<<<

而庞蕴与马祖道一的机缘还得从他进京赶考说起。


庞蕴原本习儒,有志推行儒家思想。然而元贞初年,庞蕴与好友进京赶考顺道拜访了石头希迁,被希迁禅师的佛学所折服。于是进京应试前,听闻马祖道一就寄宿在附近,二人当下一合计,决定选官不如选佛,便弃考直奔洪州参谒马祖道一。


同行好用最终拜师石头希迁,投身佛门成为丹霞天然禅师。而豁达的庞蕴则认为对于悟道之人来说,僧家俗家不过身份之别,并不重要,护持本心才是重要之事,在家修持。最终一家尽居士,满门皆悟道。


庞蕴曾有一诗偈,亦可见其豁达心态:


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

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


这首诗偈,但是理解起来,甚至要做到就难得多了。

毕竟在我们生活中,往往听话观物容易受到情绪和先入为主的想法影响。



>>>>>豁达通透<<<<<

或许他人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去因听话人加入太多臆测,显得别有用心;寻常不过的一场雨打花落,因心中情境而不免伤怀难自已。


而如今网络上的诸多争执,往往是才入眼一句话,便预设了种种自己的解读。最后面红耳赤争个半天,才发现根本没看完作者的观点。


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待人观物,心中都有一把尺。关系远近、地位高低、颜值打扮、甚至心情好会都会影响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


如此一来,主观的看法往往影响我们的判断,这么一来,我们所看到的人、事、物,还是其本来面目么?


因而庞蕴说,若我们能做到见人如不见,听到却如没听到,喜怒不于形,不入心,那么就能保持平复的心态,而不受主观臆断的影响。这种状态,深入地说便是无人我之分,无物我之分。凡事随缘任运,没有情绪的影响便无喜怒好恶,那自然也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了。


正因如此,庞蕴才能做到常人所难得的通透豁达,不被家财所束缚,不执着身份名相。



据说曾有位大师每天都在花园中徘徊,弟子们很好奇,便经常问“师父啊,你究竟在花园中修行什么法门呢?”


终于有一天大师开口答道:“我只是在仔细地看,我看到玫瑰花绽放了。”


弟子们不解道:“师父啊,我们每天都看到玫瑰花开啊?”


“不!”大师摇摇头说:“连我都要小心谨慎地鉴别,到底我是真的看到眼前的玫瑰开花,还是看到我脑子里的死玫瑰开花。”


大师都这般谨慎对待这世间万物,而你我更需细细品,慢慢悟,千万别让主观臆断和外物情绪蒙蔽了你我的认知。


人生的境界是不断修行悟道或者顿悟悟道而成。某种角度是永无止境,但解脱或许是根本境界。当然任何境界形成只有自知之明,应该是无法言传。




v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