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十万为高僧
公元379年,前秦帝苻坚帅十万大军占领樊城,猛攻襄阳。东晋守军奋起力敌,为抵抗汹汹敌军,城中妇孺也被组织起来,连夜修筑夫人城御敌。最终襄阳还是不敌城破~
十万大军汹汹来袭,为的是战略要地?抑或是良田土地?不,都不是!
前秦统帅符丕开拔前,皇帝苻坚早有交代:此战对外说乃为夺取肥美土地,实则为一名僧。
拿下襄阳后,苻坚感叹:“朕以十万之师攻襄阳,唯得一人半。”这其中“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习凿齿是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而安公则是当时杰出的僧人:释道安!
中国佛教第一人
梁启超曾盛赞释道安是“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并认为“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为大国,吾盖不敢言。”由此可见释道安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称其为中国佛教第一人亦不为过。
释道安其人其貌不扬,据传他肤色漆黑如碳因此当时的人们开玩笑称他为“漆道人”。
据传释道安十二岁就出家了,可惜因为面貌丑陋,在那个注重仪容的时代并不受欢迎,连自己的师傅也不重视他。虽早早入了佛门,却一直只能做些扫撒种地的杂活累活。
直到拜师五年后,释道安寻得机会问师傅:“师傅!我应该看什么经书呢?”此时,师傅才拿了一本《辩意经》给他。
漆道人 惊四邻
不想,带着经书下地干活的释道安,竟然一天就将这足有五千言的经文给背了下来了。于是,当天晚间又找到师傅,想再看本书。师傅怪道:“我今天给你的一部经都还没看完,怎么可以看第二部呢?”释道安则解释说他已经背下来了,可是师傅哪里肯信,又拿了一部足有万言的《成具光明经》给他。
不出意外,当天玩晚上释道安再次找师傅,说已经将经书背下来了,师傅一考,果真一字不差。这下,师傅对释道安刮目相看,于是不再让他做苦工,就带在身边用心培养,据说到了二十岁就能讲经说法了。
年轻的释道安第一次见到长其八十岁的高僧佛图澄法师时,老法师特别高兴,说到:“你可来了,我等你很久了,你才来啊。”于是两人从晨间到夜晚,饮食未进相谈甚欢,这让佛图澄法师的弟子们都心生妒忌了,怪道:“真是个讨厌的丑和尚。”
可是待佛图澄讲完经后,由释道安总结复讲时,每每都让人惊叹不已,于是便留下了“漆道人,惊四邻”的说法。
STEALING TO
INDIA
五失本 三不易
道安法师对于中国佛教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其首次明确了,佛经中国化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原则,此原则的提出对于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所谓“五失本”就是佛经的中国化翻译在表述形式上与梵语原文有五个方面的差别:
1,词序不一致;
2,为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加入原文没有的修饰;
3,中译本删掉了原文因强调而重复的地方;
4,中译本删掉了原文结尾处的全文总结“义记”;
5,中译本删掉了新章节中对前文的重述。
这五点使得中文翻译的佛经,必然失了本真。
而“三不易”则是说明佛经翻译中存在的三大不容易:
1,为了适应时下的语言习惯,翻译佛经的时候需要去掉其中“古雅”的成分;
2,要将圣人所说的充满智慧的经文,准确地传达给当下的世人,也是一大不容易;
3,众罗汉第一次结集三藏,回忆佛所说的话就已经需要极为努力了,而如今凡夫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翻译佛经,想要翻译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梁启超亦曾将三不易归纳为:“既需求真,又需喻俗”;“佛智悬隔契,合实难”;“去古久远,无从询证”,说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统一释姓 设置轨范
遵循此原则,中国佛教史第一个大规模的官办佛经译场在长安建立起来了,道安法师领导翻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百余万字佛经。
道安法师圆寂16年后,鸠摩罗来到长安不禁感叹“恨不相见,悲恨无极”,为续道安法师 未竟事业,在长安主持译经12载,译出了流畅优美、精粹简练的经文,亦可算是圆了道安法师的遗憾。
除了在经文翻译上为后世留下了原则典范外,第一个统一了佛门释姓的也是道安法师。道安法师之前,出家人往往随师父姓,随着佛教在中国渐渐壮大,佛门子弟虽有着一样的信仰,却有着不同的名号。而道安法师在襄阳15年期间,组建僧团,制定佛门规范,统一释姓,使得“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其制定的“僧尼轨范”也结束了佛教传入中土百年规章制度上的空白,也为唐朝百丈禅师创立清规而开辟了先例。
功不可没
凡此种种,道安法师都对促进中国佛教一体化进程而功不可没,而其留下的更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END